明治35年〈1902〉6月,在臺灣總督府頒佈「臺灣糖業獎勵規則」,
以及政治勢力的操作,原本台灣經營糖業的「五大家族」,還有地方上經營得當
的家族事業,都黯然退出。
從此以後,日資的製糖會社如同雨後春筍般相繼成立。
明治42年,帝國製糖株式會社創辦者之一臺中實業家松岡富雄,
首先在新社馬力埔設蔗苗圃10甲,開始生產供應蔗苗糖業試驗所及各地糖場使用,
以增加糖業的生產,奠定了重要的蔗苗培育技術基礎。
其實早在後藤新平擔任總督時,就有成立官設蔗苗養成所的想法。
來到大正元年前後,臺灣接連因為惡劣暴風雨以及甘蔗的病變侵襲,
導致蔗苗供應不足與產量大減,一度重創臺灣糖業,
總督府為挽救頹勢,確立官營蔗苗圃的必要性。
大正2年9月17日臺灣總督府發佈205號訓令設置蔗苗養成所法令,
11月11日「大南庄蔗苗養成所」正式成立。
然而,用地取得是日本官方以低價強制收購人民世代耕種的私有地,
加上蔗苗養成所範圍廣大,引發馬力埔庄、大南庄、仙塘坪庄三庄人民的不滿。
大正2年9月底起,村民徐石盛、張仁親、劉長安、廖扁為代表,向臺中廳提出
「廢止收購請願書」,強烈表達反對土地收購。
殖民政府完全不理會村民的請願與意見,導致日11月22日爆發警民流血衝突,
過程中有兩位村民廖知、廖庫被日本警察開槍打死,而日本警察警部補平居及1名巡查補受傷,
史稱為「馬力埔事件」,也是臺灣第一起農民運動。
大正3年2月於仙塘坪〈今石岡區龍興里〉設立進口苗圃,
專門栽種爪哇及布哇〈夏威夷〉品種蔗苗;
12月設后里蔗苗圃。隨養成所土地增購,翌年3月設第二苗圃及水底寮苗圃
〈今慶西里上下坪〉;4月另設后里庄蔗苗養成所,轄后里蔗苗圃。
昭和7年〈1932〉5月白冷圳完工,10月14日舉行通水儀式。
昭和9年10月,關閉仙塘坪苗圃〈已於大正9年改為品種保留苗圃〉。
昭和16年4月設第三苗圃〈原第一苗圃復盛段〉,同年10月后里庄蔗苗養成所廢止。
昭和18年10月設馬力埔苗圃〈原第二苗圃馬力埔段〉。
戰後,大南養成所於民國34年12月更名為「蔗苗繁殖場」,
歷經多次機關變革,現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種苗改良繁殖場」,
專職農作物及園藝作物之品種改良、種苗繁殖…等業務。
大正2年(1913)10月成立大南庄蔗苗養成所,隨後於馬力埔、大南、
水底寮、仙塘坪設置農場;同年11月發生馬力埔事件,在雇工不易之下,
從新竹、苗栗、東勢、新社等地移民42戶,分配至三嵙口、長崎頭、
八欉樹下、矮山坪等地,從事蔗苗養成工作。
目前「新社原蔗苗養成所及陳列館」主要建物已登錄為歷史建築。
「新社原蔗苗養成所及陳列館」位於大南里興中街、種苗場入口兩側,
總面積為285.74平方公尺(約86坪),原蔗苗養成所建於1927年,構造精美,
雖歷經1935年墩仔腳大地震及1999年的921大地震,
格局型態仍保有原有風貌;
陳列館則建於二次大戰後,屋齡超過50年,建築形式仿照原蔗苗養成所,
兩棟建物均保持尚可,見證二戰前後的歷史及工法。
園區內保存有一神社遺跡,
以及多處的木造房舍。
另於每年新社花海場地旁的第二苗圃區,
有有一些存留的舊時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