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庫早期也是雲林縣的商業古鎮,「土庫」地名的由來眾說紛紜,
最為人印象深刻的說法是,
早年因老街狹隘低窪,天晴時塵土飛揚,而落雨時則遍地泥濘,
常使得來往的行人衣褲塗滿黃泥,因而被稱作「塗褲庄」,
之後演變成「土庫」。
過去土庫老街是一條鋪滿紅磚的蜿蜒小道,
土庫舊街街寬僅容得下一輛牛車或一台黃包車行駛,
S形的街身猶如一條俯臥盤踞的龍,
有著飛黃騰達與招財聚寶的意象……..
S形的街道設計更蘊藏著老祖宗的智慧,可減緩大雨流水的衝擊,
但而後因為了擴大交通發展而決定拆除老街拓寬道路,
昔日的塗褲街(今中山路)雖不復見蜿蜒小街的曼妙姿態,
但現今漫步緩行其中,能尋覓到幾間蘊藏故事的老建築,
抬頭看可以見到樣式多變的
古老窗花,巧遇進香隊伍,有日常生活的樣貌也有驚喜。
外觀不甚起眼的老房藏在中山路上的騎樓裏頭,這裡是萬得醫院,
過去土庫人有大小病痛都會往萬得醫院跑。
萬得醫院是由駱雲從老醫師的父親所創立,現在近百歲的駱雲從醫生,
年輕時赴日學醫從日本醫學大學畢業,因家鄉沒有外科醫生,因此聽從父親的話回鄉行醫,
不分晝夜常是騎著腳踏車就外出看診,只希望讓鄉親擁有更好的醫療照顧與生活,
聽當地人說過去駱醫師行醫不分貧富,遇到窮苦人不收診費,
甚至還會在藥袋塞錢救濟,醫德與善心都備受讚賞,
可以說是土庫人的守護者。
位在中正路上的土庫順天宮是當地人的信仰中心,
主要供奉媽祖,在地人稱塗褲媽,土庫順天宮創始於清順治年,
初始為以稻草攪泥,日曬後製成土磚做成的「土埆廟」,隨後又多次修建,
不過從清朝至日治時代已經過百年,廟身開始破損,
在昭和9年(1934) 興工重修,而有了今日的廟貌。
走在土庫街區,千萬別顧著低頭走路,不時抬頭望望,可以發現這裡的老房子大多
都擁有舊式壁磚牆,以及造型多樣的復古老窗花,有時是幾何圖形,有時像花,有時像圖騰。
而許多尚未被拆除的老招牌也是亮點之一,老旅社、柑仔店、鞋行、餅舖,
那些復古的手寫字體全透著老時代的美學,還有一家牛車行。
位在順天宮前方的土庫第一市場,也稱順天市場,
是目前台灣現存日治公有市場中保存頗為完整的建築,於明治36年(1903)成立,
歷經50年的使用,直到民國42年(1953)發生大火,
才原地重建成前檜木架構的兩層透氣式建築,
穿梭其中,可以遙想此區過去是土庫人舉辦廟會、
日常採購以及相互交流的所在,
當然也是居民情感濃縮而成的一塊生活記憶。
土庫的中山路上,美食小吃尤其多,
其中最富具盛名的便是開業80多年的川龍食堂,
店內可以點到我們台灣傳統家常小吃爌肉飯等,
也吃得到各式宴客菜;
另外,還有一家傳承60多年的當歸鴨肉麵線─阿海師鴨肉麵線,
也是名聞遐邇,湯頭中藥味香氣十足,
清爽而不油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