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300458.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量水室古蹟廣場:量水室與自來水博物館為同期完工,

其功能為計量小觀音山蓄水池出水量之用,整體建築與自來水博物館、

小觀山蓄水池皆具有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

現規劃為廣場使用。

PB300464.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PB300463.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PB300465.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PB300466.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PB300467.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劉銘傳任臺灣首任巡撫時,在臺規劃實行新式建設,包括郵政、鐵道等,

清光緒13(1887)聘請日人七里恭三郎,在臺北城內時坊街、西門街(今衡陽路)

北門街(今博愛路)等地,規劃執行開掘3口公共井提供用水之需求。


PB300460.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PB300461.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PB300468.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這時的臺灣衛生條件不佳,傳染病盛行,成為日人來臺初期亟待解決課題,

日治時期明治29(1896)6月,日人後藤新平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衛生顧問,

 

DSC_4588.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DSC_4593.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PB300457.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PB300458.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PB300459.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協助指導改善衛生行政工作,建議總督府聘請當時日本內務省擔任衛生工程

顧問的英國人威廉巴爾頓(William K. Burton)來臺,協助負責衛生工程包括了

水源調查,隨行的有其學生濱野彌四郎。

DSC_4589.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DSC_4590.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DSC_4591.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DSC_4594.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PB300462.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日治時期明治40(1907),依巴爾頓先生生前之建議,

在今公館小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

在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

以抽水機抽送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

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PB300470.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PB300471.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PB300469.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DSC_4592.JPG - 原  臺北水道  量水室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

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

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

「臺北水源地慢濾場」,

 

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

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