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領時期基隆建立的第一個車站原名「雞籠」,
為劉銘傳於光緒17年 (1891)所設立。
日治時期之第二代車站推估於明治28~32年(1895~99年)之間興建,
為一木構造建築,屋頂使用日本文化瓦。
後因日人於基隆進行「市區改正」,遷至基隆港現址,
並於1908年興建第三代基隆車站,為一磚構造建築。
光復後,因站房老舊、空間不足,遂於民國54年3月拆除重建。
光復後興建之第四代車站,為鋼筋混凝土構造,
於民國56年2月竣工,使用至不久前功成身退……
第三代基隆站站房改建係由總督府土木局村上彰一負責設計,
於明治40年(1907)10月5日動工興建,41年(1908)10月30日落成啟用 ,
工程共耗資112,822日圓。
站房是一棟紅磚木造、左右對稱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
極斜式屋頂的正上方有一座尖頂鐘塔,外屋頂四周有突起的老虎窗,
搭配正面巨大拱型窗,風格簡潔又富變化。
因應旅客及列車班次增加,新建第二月台及雨蓬於
大正2年(1913)5月31日完工啟用 ,後因屋頂漏水問題約昭和6年(1931)
再將屋頂重新覆蓋, 約11年(1936年)時為方便旅客連絡二號碼頭,
先將站房左側部份前廊截短並新建一座木造天橋。
光復後,約民國34年時拆除左側之人行天橋,
並將車站前迴廊處改建為密閉式 以作候車室之用,
屋頂老虎窗也全數拆除,鐘樓裡左右兩方的時鐘也被
拆除而改為鑲入台鐵局徽。
由於舊站房老舊不敷使用,故於民國54年3月起分三期進行改建工程,
首期工程於54年3月動工將站房左側改建為鋼筋水泥建築,
同年12月完工,二期工程為興建現今使用中之站房,於56年1月23日落成,
為當時全台站房面積最大的火車站,
三期工程中也將月台石棉瓦雨棚改建為鋼筋水泥…….
原跨站天橋改建為地下道,
公眾盥洗室也一併重建,全部工程於57年完工,
同年4月5日起更增設了基隆鐵路餐廳。
由於建於民國56年之站房外觀已漸趨老舊,
先於101年時將站房之外牆重新整修,後來為配合基隆車站更新案之進行
而改建為半地下化之設計,
新設計之基隆車站於104年6月29日啟用,
2019年第四代基隆車站拆除。
基隆火車站具有相當歷史,新站改建前,火車站裡處處可見鐵路文物,
南、北兩座號誌樓,是日治時期的建築,於1927年完工,
基隆火車站原本有五座,目前拆得只剩下這兩座,
尚保留有臂木式號誌機、機械連動裝置等珍貴設備。
基隆火車站採電子式號誌機後,一度要拆除兩座號誌樓,
經鐵道迷及文史工作者力爭才保留下來,
文化局在民國九十三年登錄歷史建築,
南號誌樓在一○二年蘇力颱風受損嚴重,現加固保護等待修復;
北號誌樓就在新站北口旁,尚稱完整。
此外,舊火車站第二月台和第一月台末端,
可見到鐵鑄雕花棚架(候車棚),是日治時期所設置的,
這些鉚釘所組裝的雕花鐵架,在樑架上有精緻華麗的紋飾,
很有藝術味。
新火車站興建時原要拆除這些雕花棚架,鐵道迷連署奔走搶救,
最後第一月台三十公尺獲得保留,第二月台全拆了,只留下十七對
鐵鑄雕花棚架,堆置在舊倉庫裡鏽蝕……..
感謝分享~~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