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代時期嘉慶年間就有深坑市街的出現,陸路方面為清代時期臺北往返宜蘭

的淡蘭古道必經之處,街上昔日是販賣茶葉及染料的臨溪集散市集;

深坑北臨臺北盆地,位居景美溪中游北岸,水路則經由渡船頭運往艋舺等地,

為早期文山地區的茶葉在景美溪集散的重要轉運站。






深坑老街長度約有300公尺,道路是一條寬兩公尺的泥土路面,兩旁皆為草厝,

在街上中段有一間王爺公廟。

有一次的廟會活動因為燃燒紙錢不慎起火,將整條街的草厝燒毀,事後民房重建時皆蓋成瓦屋,

牆壁使用土角磚、地板則為水石構造,這些構造是為了用來防火而闢建的,即稱「土角厝」。



日治時期1915年起,日本人實施市區改正計劃才將深坑街拓寬,

兩邊街屋也改建成有亭仔腳的立面街屋

至今也是老街上最具代表性的建築物。






日治時期曾在此設立深坑廳管轄臺北大文山地區,

並且於街上設有臺北地方法院深坑出張所、深坑郵便電信局等機關。

二戰後因公路、鐵道的興建取代水路運輸,深坑因此而沒落








乾隆年間,黃氏紫雲一族由福建泉州安溪來到台灣,到今深坑區定居。

日治時期,黃氏子孫經商有成,先後在深坑建了七座古厝,

也因此為深坑最重要的古蹟文化遺產





興順居,是黃氏四子黃鳥麟的後代黃長壽等人至深坑街建築之宅第

201212月認定為深坑區唯二古蹟,

有極大的價值與歷史保存意義………




2008年起為重現深坑街早年古樸風貌,新北市政府將深坑街列於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

重現古蹟保留及現代生活的融合與共存,城鄉局針對騎牌樓保存與修復,因為街屋是不可切割,

針對私人的土地及建物部份,城鄉局擬定獎補助辦法,希望以獎勵的方式鼓勵老街的居民

踴躍參與整條老街的風貌保存,復舊工程於20129月順利完工

 




 

老街上最具代表的德興街屋

也是由黃氏所興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