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排地區的羅屋夥房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所有桁樑均採用福州杉興建,

牆壁為編竹夾泥牆(以竹片、黃土、稻草、穀殼做成土牆)更屬少見,雕樑畫棟皆採用大陸唐山

之老師父彩繪,其中以從廣東聘請來臺之邱鎮邦畫師彩繪之『擂金彩繪』最為有名。

 



話說客家人來到台灣,

走到那裡就與當地的文化、當地的自然環境互相結合。



比方說來到北部,北部最有名的就是台三線。

沿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的台三線,差不多都是客家庄。

而這沿線因靠近山區,所以生活的環境沒辦法像平原般,可以蓋很大座的房子。

因為受到地方上地形、地理的發展,特別是靠山的地區。

尤其過去的二百多年前,還要與原住民爭土地等,而有武力的抗爭。

所以,客家人在這樣的情形下,沒辦法蓋很大間的房子。







來到比較平坦的地區,像北台灣,

若依地理學家在日治時期的說法,就是形成散村,而不是集結形成整個村莊。

是比較分散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到現在並無定論。

不過,卻是可以想像到:耕種的人要在自家田裡耕作的方便性。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桃園、新竹、一直到苗栗全都是這樣的型式。













除了街道附近大家集中住一起外,像關西、新埔、龍潭。

其他的農家人大部份就是蓋在自家田邊。

大體說來,如果有農家有了一甲地這麼寬的農地,大概就會蓋座「夥房」在那兒。




目前古厝整體保存良好,且屋主本身有在經營果園與民宿,

可結合文化及產業資源,

提供民眾休閒遊憩……..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