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六年(1741)開發的苑裡,原是平埔山胞道卡斯族喔灣麗社所在,
漢人取「彎麗」之音簡譯為「苑裡」,才有了現在的地名。ˉˉ
明鄭永曆二十四年(1670),鄭經命右武衛劉國軒屯兵大甲鐵砧山,
要其經略蓬山八社及後瓏五社,這是官方首次接觸苗栗沿海地區。
苑裡鎮在明代屬於蓬山八社,所謂八社包括大甲東、日北、德北、雙寮、苑裡、貓盂、房裡、吞霄等社;
前四社今屬台中縣,包括苑裡的後四社則屬苗栗縣,其中苑裡、貓盂和房裡三社即在今苑裡鎮境內。
苑裡社在鎮上的市區一帶;貓盂社今中正里,原以道卡斯平埔族人的「無亞貓盂社」名;
房裡社之名沿用至今為今房裡里,又因東邊緊鄰枕頭山(即古之蓬山,又稱崩山)而得蓬山為地名,
依台灣府誌記載;房裡庄即逢山庄,蓬山也是苑裡鎮的代稱。
今日山腳地區其實是日北社的舊社場域。
日北社舊名南日社,黃叔璥《台海使槎錄》番界記載「康熙六十一年…南日山腳立有界碑」,
當時稱為南日山腳,乾隆初年《台灣輿圖》稱為「日北莊」,
乾隆三十年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稱為「日北莊」,乾隆三十二年日北社北社收租完單,稱為山腳庄。
明治三十年《苑裏志》記載「山腳莊置莊長管轄石頭坑莊、南勢林莊、
水圳頭莊、銃櫃仔、新厝仔、山柑坑、社苓坑、甕仔坑。」
以稻米聞名的苗栗縣苑裡鎮社苓社區是苗栗農村再生計畫的新成員,
提出「百年米香千里傳 社苓經建風采現」做為社區願景,希望結合在地的稻米文化,
打造社苓成為「怡然 富麗 稻米村」。
社苓社區位在苑裡平原的核心位置,跟其他苑裡鎮內的許多社區一樣,都以稻米為主要產業,
不同的是,社苓社區因為地肥田寬,自古即為富裕之鄉,因此祭祀活動特別發達,
區內光是土地公廟就多達26座。
苑裡鎮稻田面積大,將近2000公頃,高居全苗栗縣之冠,由於不少稻田在二期稻收割後都會撒下
許多波斯菊、向日葵種子,長成一片美麗花海,苑裡鎮公所近來設置相框、愛心等造型裝置,
歡迎民眾賞花、拍照打卡。
某日途經社苓花田,驚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