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西屯、南屯一帶的廖姓家族姓氏會「轉換」,在活著時姓「廖」,過世則改姓「張」,

祖先墓碑姓氏都是「張」,成為特殊的姓氏習俗,

但其中一房則直接複姓為「張廖」,不再變換姓氏,成為台灣奇特姓氏之一。



 

張廖氏始於福建省漳州府,根據族譜記載,

元末明初時,張愿仔為廖家所招贅,後來他只生一子,為傳承二姓立下遺囑,

表明「子孫生當廖姓,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父姓」。

 













 

廖姓家族台中市的祖厝是位於西屯區的「張廖家廟」,為台中市定古蹟之一。

台中廖氏家族中成員不管是戶籍、身分證、兵役資料、買賣契約等,都以廖姓來登記,

但一過世,家中的神主牌位、墓碑、訃聞、族譜等,都要改為張姓。

 








 

以台中市市定古蹟「廖煥文墓」來說,墓主廖煥文是南屯一帶名人,

過世後,其子孫為他所營造的墓碑,也載明是「煥文張公」。

 






 

廖煥文在日治初期棄武從農,並因經營蔗田事業成功奠定家業;

曾任南屯山子腳保正,並曾捐出物資提倡興建「知高橋」與「新莊橋」兩座水泥橋樑

以利當地居民交通往返。

 





 

 

根據記載廖煥文曾組民兵團,至大肚「塗葛堀」(今龍井鄉麗水村)與日本軍隊對抗,

 

九死一生幸運保命下來,後來他與日本人從事蔗糖工作有成,大肚山上有100多甲地種糖,

 

可以說是富甲一方。

 









 

 

 

 

 

 

 

根據文史資料,相傳廖煥文曾結識興築下埒圳的日本工程師,得知這條下埒圳將從

 

台中市西屯區引筏子溪水,整條灌溉溝渠從西屯、南屯到烏日鄉學田村,灌溉大肚溪東麓、

 

筏子溪北岸,當時他拿烏日鄉良田與地主換取南屯一帶不毛之地,造就致富傳奇。

 

廖煥文墓興建並完工於昭和9 (1934)

 




廖氏辭世後,其墓葬由多位地方仕紳參與,並選擇大肚山東麓緩坡為墓址,

耗費相當於三甲八分水田之資金,自泉州進口石材並聘請石匠,歷時六月方告落成。

 





 

墓園屬傳統閩南墓葬形式,並以花崗岩及青斗石等石材為主要建材。

墓碑與供桌相連,並皆為花崗岩刻製而成;墓碑正面嵌有旗、球、戟、磬形狀之青斗石

浮雕,其重量達八百餘斤。墓碑後方設有墓龜,並以洗石子施作圓曲狀護牆。

 







(考  煥文張公塋)

 

設有俗稱「子孫巷」之具排水功能凹溝環繞墓龜周圍,

並於兩側洩水口以鰲魚石雕裝飾。

墓園題有櫟社社長傅錫祺與烏日學田詩人陳若時等多位當時名人書跡。

 




最特別的則是

那一對的裸女跟衛兵………..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