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埔是清代道光年間廣東省客家移民開墾的基地,原名「竹北一堡南興庄」。

相較於新竹其它地方,北埔的開發是最晚的,但在建築方面講求防風聚氣,並藉由竹叢、

城門及曲折的巷道,打造良好的防禦功能。

 

已經有百年歷史的北埔老街是大隘三鄉─

北埔、峨眉和寶山最繁榮熱鬧的地帶。

 



 

 

十七世紀中葉開始有大量的漢人進入墾殖。

自漢人入墾後,步步向內陸丘陵及山區前進,至清乾隆51(1786)林爽文事件後,

竹塹城東南的北埔、峨眉與寶山三鄉仍為原住民所居。

 




顧名思義,北埔與南埔對應,意指進入竹塹後山的北部未墾地。

因此道光14(1834)淡水同知李嗣業鄴為退展撫「番」事業,乃促成時任九芎林庄總理

的粵人姜秀鑾,與竹塹城的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墾號,朝向東南山區開墾,

此為著名金廣福公館的由來。

 




 

金廣福墾號先從三角城(今竹東三重)及寶斗仁(今寶山鄉寶斗村)方面入「大隘聯莊」。

北埔慈天宮位於北埔街尾,是當地首廟,主祀觀音菩薩。

該宮創建年代說法不一,該宮的出現與金廣福墾拓有關,應是道光15(1835)之後。

據傳該宮所祀的觀音菩薩,原為粵籍墾首姜秀鑾自大陸奉迎而來。

 

當他與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開墾時,將神像攜入北埔,建一小寮奉祀。

由於開墾之初,與原住民征戰屢有傷亡,墾民隘丁都會前往禱祝,祈求平安順利。

其後「番」害漸息,姜秀鑾乃於道光20(1840)改建為廟宇供奉

 

 

此時的北埔與月眉兩庄田園開墾已達千餘甲,人口有千餘戶,市街形成,

北埔也在道光末年已經完成一座有城門與刺竹圍成之聚落。

 

 

墾殖的範圍涵蓋今日的北埔、峨眉、寶山三鄉,

建立了50餘個庄,總稱為「大隘南興庄 」。

移民在這片土地上務農屯墾,過著儉樸的生活,就在生活穩定之後,不僅開始擴建住屋,

著手設塾講學、構築廟宇,聚落更顯密集、豐富多采。

 


 

 

日治時期,日本人相當看重北埔的茶葉資源,設立茶業試驗場,

出產的茶葉銷到日本,相當受到 歡迎,於是茶工廠遍布地方,為北埔帶來了一波繁榮生機。

但隨著茶葉鉅亨姜阿新的永光公司於 1964年倒閉後,茶業頓時急速衰退。

 


 

50年代,北埔周邊發掘出豐富的煤礦,一時之間群起投入煤礦開採,

許許多多的勞動者從外地移 入,而街上也順勢發展出休閒娛樂的場所諸如茶室、酒家、戲院等,

街市鼎沸喧騰,十分熱鬧。

 


 

不過好景不常,70年代末期,煤礦衰竭,當年湧進的人們也陸續離去,

而少年青壯又到外地打拼 ,只留下老小守著家園。

近幾十多年來,隨著科學園區的設立發展,人口逐漸有回流的現象;

 


道光14年(1834)由官方出資授權開辦墾務,粵籍墾首姜秀鑾與閩籍商人周邦正合組

「金廣福」墾號,與原住民纏鬥數十年,北埔的開發就因此而為是武力拓墾,

故北埔的聚落特性有軍事、商業及宗教的圍城,具有防禦特色。

 


 

這些年,北埔因著一波尋訪老街小鎮的風潮,

吸引大批人潮蜂擁而來,街市又發達起 來。

 

 

走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並欣賞著歷史悠久的古蹟、

品嚐道地客家小吃,真令人嚮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