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斗子地區為典型漁村,包括八斗子漁港到長潭里漁港、望海巷漁港等,
都是從早期發展至今的傳統漁村聚落;還有日治時期所建深澳線鐵路、北部火力發電廠遺址、綠色隧道等;
以及每年基隆中元祭慶典最高潮的「放水燈」活動,固定在本區望海巷漁港舉行,
皆為珍貴的文史及觀光資源。
清雍正時期,杜氏兄弟來到八斗子以捕魚為生,才逐漸形成為漁村。
至今,八斗子依然以漁業著名。而八斗子原本是一座海上孤島,於日治時期(1937)為了
興建北部火力發電廠才填土造陸將八斗子與本島連接起來,使八斗子成為一座半島。
而八斗子一名源由有許多說法,比較廣為接受的說法為:
基隆原本是平埔族巴賽族的居住地「Pataw」,閩南人翻譯為「八斗子」。
而巴賽族的Pataw是女巫、溫泉之意,但可延伸為「煙霧迷濛」之意,
八斗子在冬天東北季風來臨時當地濛霧漫天,或許即以此命名 ?
長潭里是八斗子地區最東北側的里,里內有長潭里和望海巷兩個漁港。
原來八斗島和本島之間有一東西向的狹長海溝,當地人即稱為長潭,
這個長潭後來因建北電而填埋了大半,因原海溝有三分之二面積位在本里,
故本里乃稱為長潭里。
八斗子水域深廣、潮差溫和,附近海域漁獲豐富,
八斗子漁港三面環山、西北通海又少漂沙,港口寬又深,唯一沿岸岬角之天然良港。
1974年為了紓解正濱漁港擁擠問題,決定在八斗子興建大型魚港,1975年動工至1979年興建完成。
成為基隆第二座「第一類漁港」。
再經過多年整修後現今各項設施齊全,
已經成為北部地區最大漁港。
相較而言,長潭漁港及望海巷漁港則屬於「第二類漁港」。
望海巷 在以前稱為「換番」,
意思是漢人與和平埔族原住民凱達格蘭族人交換物資的地方。
後來國民政府認為名稱不雅,因此更名為望海巷。
望海巷漁港係利用海邊岩礁隙縫與陸地間空地炸挖而成,民國51年起動工,
民國64年、73年擴建成兩區,民國75年打通兩區。現有泊地 0.74 公頃,碼頭 380公尺,
瀕臨濱海公路,交通便利,但發展空間有限,
沒有魚市場,漁獲物全部運往附近餐廳或市區銷售。
也因此,位於望海巷漁港旁的海岸,
被稱之為換番大澳。
這裡正是放水燈的地方,現在也是休閒望海的好去處;附近已陸續進駐一些咖啡廳及餐館。
後續將因引更多遊客…………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