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番王(1899-1965)生於基隆,政治人物,屬於中國民主社會黨,曾任基隆市長。
是台灣戒嚴時期少見的非國民黨籍基隆市長。
林番王的祖先在清嘉慶年間遷台到宜蘭淇武蘭堡定居,後來全家搬到基隆從商。
林番王的爸爸林天賜,買賣以誠實見稱而為人敬重。
林番王出生於日治時期,由於不願接受日本教育而至中國唸書,
1917年畢業於福州市三一中學,1926年肄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之後在杭州從事貿易工作。
並曾在福州創辦振利貿易公司。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林番王於1946年回到基隆,在義二路上開設照相館。
1951年,林番王參加首屆市長選舉,以8千多票敗給謝貫一,翌年當選基隆市議員。
謝貫一在此次當選市長後,接下來連任二次,直到1960年,進入中央政府服務。
1960年第四屆基隆市長選舉,中國國民黨提名基隆市黨部主委李國俊參選市長,
由於李國俊並非基隆出身(湖北人),原先被看好獲得提名議長蔡火砲則是在提名前捲入走私案。
李國俊的獲得提名也引起地方反彈。
地方一度串連希望衛生局主秘王宗仁出來違紀參選。
其間國民黨軟禁了王宗仁,不讓他參選。
林番王則是以民社黨提名人身份參選……….
在選戰中,李國俊受到國民黨基隆市黨部大力拉抬,
市黨部強迫商人捐錢及購買鞭炮歡迎李國俊;並威脅民眾不可借車給林番王。
而李國俊更能獲得基隆高中邀請演講,對林番王做人身攻擊。
最後林番王仍擊敗李國俊,當選基隆市長。
1964年第五屆基隆市長選舉中,國民黨推派謝清雲(前立委謝國樑祖父)為候選人,
但仍遭林番王擊敗,林番王連任市長。
林番王接連打敗李國俊及謝清雲,使基隆流傳著「番王坐美國船、食清糜」這一句諺語,
意思是林番王選票「多」過李國俊、謝清雲,創下了台灣自治史的紀錄。
任內一共增設了3所中學、8所小學,於硬體與軟體上改善基隆孩子的教育環境;
市政建設上,不但架設了許多大型橋樑(如七賢橋等)、開闢瑪陵道路及戰備道路、
整修馬路與四通八達的街衢、協助港務局於1961年改建內港設施、築碼頭等。
林番王晚年居住臺北市仁愛路四段18號住所,
因出入不方便而於1965年7月2日遷入中山北路一段53巷71號臨時住所。
1965年7月11日晚上,林番王因肺癌病逝。
其墓園位於基隆中正公園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