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梓桑古厝位於臺灣基隆市仁愛區,正式名稱為「慶餘堂」,
是日治時期曾擔任基隆街長與臺北州協議會員等職的許梓桑之故居。
2004年3月1日以「許梓桑古厝」之名公告為基隆市的歷史建築,目前年久失修廢棄中。
過了廟口夜市,走進遠東泡泡冰轉角的巷子,沿著小路階梯往上爬。
在這條巷子的盡頭,小山丘的山腰,座落著一棟十分醒目的建築物,
它極具有歷史意義,卻正在荒煙蔓草中逐漸衰敗。
這棟三合院紅磚古宅叫「慶餘堂」,約建於1930年,
為西洋式的紅磚三合院建築………..
如此風雅大宅,被日本人特許建在古時被稱作玉田山的山腰,向外能一眼望盡大船入港及
新市街區的景色,氣勢磅礡,可見其主人在當時應該是名震地方。
古宅當時唯一的聯外通路「梓桑巷」,便是以屋主許梓桑命名。
許梓桑,出生於1874年,為日治時期大雞籠地方仕紳,從小積極學習漢文化知識,
曾為大同吟詩社社長,〈雞籠八景〉便為其所作。
1903年被任命為首任基隆區區長,協助政府推行政令,
後被選為臺北州會員、臺北州協議會員,聲望可說是如日中天。
許梓桑曾協助靈泉禪寺、代天宮的興建,也被選為慶安宮的管理人,
將慶安宮從虎仔山遷至現址以增加公共墓地,並向日人爭取廢止埋葬使用費,
幫助貧困者得以埋葬至親。
成立「有限責任基隆商工信用組合」(基隆二信前身),
與日人的「有限責任基隆信用組合」(基隆一信前身)相互抗衡。
許梓桑除了是當地知名士紳、實業家,擔任公職參與地方事務外,在基隆詩壇也占有一席之地。
他與顏雲年往來甚密,亦曾參加顏雲年在大正三年(1914)於「環鏡樓」召開的第一次全臺詩人聯吟大會。
此外基隆的大同吟社,也推選他擔任社長。
許梓桑原本是住在基隆市區,但在明治末期因為住家變成築港地,
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搬到「新店街八番地」,直到昭和六年(1931年)才在「少將山」上
興建這棟慶餘堂,後方築有「逎園」。
二次大戰期間,許梓桑家族為避美軍空襲,搬離此居。
許梓桑本人於戰後不久即過世。
戰後,則陸續有族人與難民在此暫居。
然而,1960年代左右,許家後代的產權問題逐漸惡化,以致許宅被遺棄,
自此荒廢數十年。
古厝使用的建材為台灣煉瓦株式會社(Taiwan Renga)的TR磚,是日治時期最頂級的紅磚;
護龍山牆有牛眼窗通氣孔,中庭牆簷口裝飾著特別燒製的花鳥彩色磁磚,
正廳兩旁窗型採用竹節圓窗;
政府僅於2003年將古宅登錄為歷史建築,未積極介入保存。
古宅也就漸漸隨著歲月刻蝕,被世人遺忘。
近年來有文史工作者極力為其奔走,
已逐漸有了聲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