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峰街道是泉州市豐澤區下轄的一個街道,位於泉州中心市區西北部,
境內有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和西湖公園,距泉州動車站1公里。
陳碧峰故居就位於北峰村內……..
泉州紅磚建築是閩系紅磚建築的核心,數量最多,規格最高,
牆面、屋頂、地面,整個紅磚建築渾身透著紅。
紅磚建築從構建的材料來說,牆體是紅磚,屋頂為紅瓦,建築材料必須是傳統工藝的手工製作,
並伴有大量的磚雕藝術。
內部結構必須功能齊全,適合居住,冬暖夏涼,且都有防火防盜措施。
不知道在那個時候跟哪個網站上看過有關於陳碧峰故居的記載,
但就是一直記得在泉州北邊的北峰山山腳校有一間華麗的紅磚古厝;
第三趟的泉州之行,終於安排了前往一窺究竟。
文獻資料所知不多……..
但相較之下,其建築工藝之美竟不下於名聲較大的楊阿苗故居。
閩南的傳統建築源於福建惠安,「皇宮起」官式大厝民居住宅類型是其典型。
惠安傳統建築正是南派建築的代表。
源起於唐五代,成熟於宋元,明清時步入巔峰……….
唐五代時期,閩王王審知妃黃厥系惠安後邊村人,閩王對其寵愛有加,
因而特許其按皇宮的規制和外形在家鄉興土木。
從此,「皇宮起」便成為當地建房興宅趨之若騖的模仿樣式,至而向外傳播,
影響了泉州、漳州、廈門等閩南地區以及港澳台東南亞等地區。
「皇宮起」官式大厝有三開間、五開間、帶護厝、突山庭堂,縱深有二落、三落、五落不等,
以庭為組織院落單元,庭、廊、過水貫穿全宅。
規制布局以大門中線為中軸線,兩邊對稱,橫向擴展布局。
其最大特色是穿斗木構架作承重結構,「牆倒屋不倒」。
屋頂造型一般有硬山式頂、懸山式頂、歇山式頂,其中以硬山式居多,彎曲起翹「燕尾式」屋脊。
還有木石雕刻,油漆彩繪等裝飾的工藝。
「皇宮起」官式大厝在繼承中國古典建築精髓的同時,汲取閩南地域文化中的獨特養分,
從而在建築機構、建築裝飾、雕刻題材和用材選擇上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特長。
石、木、磚雕廣泛應用於脊吻、斗拱、雀替、門窗、屏風、棟樑等構件,
基本上達到建築必有圖、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藝術境界,
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深刻內涵,
形成閩南傳統建築獨特的風格。
陳碧峰谷居的相關記載不多,但從凹壽處所鑲崁的石刻牆堵上的文字,
大概可以知道其梗要…………
陳碧峰,其人應該是出洋至緬甸地區的華僑,
因為經商有成後,在自己的家鄉興建了這樣一棟美輪美奐的紅磚古厝。
陳碧峰於晚年(1932 ) 從緬甸南部回到故里,蓋此一豪邸是為了奉養母親以及自己養老所興建。
也因此古厝的兩側護龍才分別使用了蔚蘐小築以及愛婉吟簃的題署。
根據舉人曾遒所題署的歲次癸酉看來,此宅的興建應完成於1933年。
正廳的部分寫著錦亭遠秀的字樣,
經查錦亭位于蚶江镇政府駐地西南4.1公里。
東連洪窟,南接塘頭、北與水頭相鄰,西與塘頭後廳,聚落依小山丘呈長塊狀。
據傳,有一人路過該村歇于亭下。
附近百姓因好奇趨而是之。此人以此方百姓熱情好客,遂對當地的百姓另眼相待。
鄰近百姓就逐漸在亭子下的路旁築舍而居,遂稱之為下街。並以此亭命名,曰錦亭。
清代,錦亭属龜湖二十四都。1984年改稱锦亭。
全村以陳姓为主,其次有吴、王、蔡、伍、周等姓。
說明此間的陳姓人家應該衍自於該處…………
( 官橋漳州寮的蔡氏古民居標榜著氏錦亭衍派,不知是否也是衍自該處 ? )
皇宮起官式大厝還常是一個家族或族姓繁衍生息、祭祀先祖之地,
其「燕尾歸脊」寓意燕子不管飛出多遠總要歸來。
這種思想在華人華僑中影響深遠,引發血脈相連的海外僑胞的思想情緒,
成為他們認祖歸宗、血脈相連的思鄉情結和精神紐帶。
閩南傳統建築在一千多年的傳承過程中,
形成了一套獨特而嚴整的傳統建築技藝和建築風格,
同時配以傳統石木磚雕刻和泥塑彩繪工藝,技術嫻熟又自成風格,
在中華民族的建築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