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交通大學 歷史系教授丁崑健 (陳江丁姓的廿四子孫) 考證說,
元朝時阿拉伯望族人士賽典赤瞻思丁(Sayyidjil Shamsuddin omer,1210〜1279) 在雲南為官,
被封為「咸陽王」。
其長子納速拉丁在南宋咸淳年間(1265-1274),遷到泉州來為官,
其次孫烏馬兒,歷任元朝泉州府同治、泉州市舶司提舉等官職,
此即是陳江丁姓一世祖節齋公諱謹字慎思。
丁氏家族三代單傳,到了三世祖(名丁夔,字碩德)掌家時代,為了躲避戰亂,帶領家人(兒、媳、孫共七人)
從泉州遷居到海邊的一個灘塗小村陳江住下。
這陳江也就是現在的陳埭。
據說,丁氏家族遷到陳埭,是第四代長子丁善(仁菴公)的妻子莊淑懿的主意。
莊淑懿是個漢人,而且是泉州富商之女,頗有見識。
當時正值元末,泉州發生了亦思巴奚戰亂,陳友定討伐叛軍,看到長得像外國人的就殺。
莊淑懿說服丈夫和公公,避禍到海邊小村,以農、漁維持生計,避禍於亂世。
為了避免被追殺並取祖先名的尾音「丁」為姓,繁衍成陳埭丁氏家族,
目前的漢姓「丁」就是由「瞻思丁」簡化而來。
元泰甯間,丁氏始祖節齋公(1251-1298)及其妣合葬于晉江縣東門外三十九都驛路鋪
土名東塘頭之原,爾後二世祖述庵公祖妣、三世祖碩德公祖妣、皆以附葬焉,共為壙六,
皆同一盤基,封若鬣也。
明成化年間,丁氏三世祖墓的墳丁徐福在墓邊築室跨占十有八年…………
其時族中窘於撒戍之誣, 如四世仁庵公和五世祖誠齋公因被誣涉白蓮會之事入獄,力絀難伸,
迨至正德十年(1515),八世祖丁儀號汾溪得第筮仕,矢志偕古素公仲芳、東淮公文淑,告官清複。
又慮後侵,養靜公七世祖真率宗人請汾溪公營墳於斯。
按: 丁儀,字汾溪,乙丑科進士,歷官四川按察司僉事,
曾師事田南山先生,盡得蔡虛齋《易》學之傳,而有發其所未及發也,
其本人已深受儒家禮教觀念的教化,不能不受風水觀念的薰陶。
而丁氏家族對於三世合葬祖塋風水的改修和保護,也是從丁儀開始的。
隨著丁氏家族的繁衍,丁氏後裔對一至三世祖妣合葬墓地的整修規模也越來越大。
十一世祖哲初公啟濬為萬曆壬辰科(1592)進士,歷任刑部侍郞,署尚書加太子少保四朝名卿,
於崇禎年間將東塘祖墓六堆改為一堆,穴坐未向醜兼丁癸,豎陳江丁氏一世二世三世合葬祖塋一大碑,
召起園地,並付黃家看守。
乾隆二十六年(1761),陳埭丁氏族人又經通族公議,擇吉於九月十有九日到東塘修理祖墳。
這也是為何祖塋墓前兩側立有丁汾溪,以及丁啟濬的墓碑的緣故………
祖塋前立有牌樓及旗桿座,型制更為完整,但看得出來比較近代。
在其旁另有一古墓,墓碑上寫著英傑處士丁公,墓塋看來非常有歷史;
因未仔細記錄墓手的碑記,
未能進一步了解其梗概……..
經查族譜為丁氏五世祖之一。
丁氏回族很早就開始重視文化教育,「遣子從學」,獎勸讀書,蔚然成風,於是人才輩出,世而增昌。
六世丁毅齊,以文詞見推鄉里,七世祖兄弟輩深感培育子侄讀書入仕,以改善丁氏之政治、社會地位的重要,
乃延師課子,八世祖丁儀「首登仕籍」,官至四川提刑按察使司僉事。
據統計,從八世至二十世,丁氏家族登進士者十四人,舉人二十四人,貢生三十人,
歷代仕宦,不絕於朝。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九世丁自申、十世丁日近、十一世丁啟濬,『三世聯登甲榜』,
這在素有海濱鄒魯之稱的泉州也是不多見的。
實際上,丁氏回族是一個漢文化非常發達的少數民族,科舉入仕之多,
是同時代任何一個漢姓宗族也難與倫比的。
台西一帶的丁姓以及鹿港丁協源家族
也是源自於此一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