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南車站地大安溪北岸,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於1922年10月11日啟用),
為國內少數幾個舊車站的代表之一。
日南車站的命名源自於以往此地平埔族社名的漢譯。
大正十一年(1922)落成啟用,是海線沿線尚存的五座木造車站之一,
其與談文、大山、新埔等站採用的是幾乎一樣的建築式樣(洋和風型式的歇山頂建築)。
日南車站位於臺中市大甲區,大安溪以北,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海岸線的鐵路車站。
日南車站為日式建築,大致上是英國及德國的混合建築樣式。
除了典雅構造外,另外可見當年與國際同步接軌的木造窗架及廊柱,並有以泥土混合米糠及石灰砌成的牆壁。
車站至今仍保存得相當完整,為海線標準形的木造站房。
由於到日南火車站搭車的人數極少,平均每天乘客只有數十人,大都是搭往大甲的短程乘客,
現今已被台鐵改成甲種簡易站,不過假日仍有許多火車迷到此造訪。
大甲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居住、游獵、田耕之所。
當時在大甲附近的平埔族稱為崩山(蓬山)八社(即大甲至苑裡溪一帶的平埔番社);
在大甲地區者有大甲東(今馬鳴埔)、大甲西(今義和里、德化里)、雙寮(建興里)、日南(日南里)等四個分社。
漢人移入本地以後,開始習慣以Taokas來稱呼本地。「大甲」便是由此音譯而來。
日南車站附近的聚落據說就是昔日日南社的社址所在……
漢民族移墾大甲,約自明朝永曆年間開始的,但居民並不。
直到清朝康熙四十年才有大批漢人移入本地闢地謀生。一批從鹿港地區北上,另一批由大安港上陸。
其中有閩籍的林兩姓,粵籍的邱姓,率眾開墾九張犁、日南、大安及鐵砧山腳等地。
乾隆45年(1780)王文清開鑿大甲圳(今虎眼大圳),灌溉面積多達上千甲;
其後並有大安圳、日南圳之陸續興修,對農業之拓墾,助益良多。
日南車站雖為日式建築,大致是英國及德國的混合建築樣式。
除了典雅構造之外,更可見當年與國際同步接軌的「新藝術」木造窗架及廊柱,
並有以泥土混合米糠及石灰砌成的閩南式牆壁。
在外觀上分為前後兩側,前側最大特色為不等邊屋頂,像極了被切掉一邊的房子,
並在屋簷下設計有遮雨棚方便旅客等候。
後側辦公室廂房,則採三角形屋頂設計,其屋簷下加上了巴洛克建築元素:
圓形「牛眼窗」,作為採光之用。
則是該車站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