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魯(1845年-1912)字肅堂,號且園。福建晉江錢頭村人,祖籍浙江錢塘,泉州歷史上最後一位狀元。
清末政治人物、教育家、詩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生於臺灣府嘉義縣他里霧菜瓜寮(今臺灣雲林縣斗南鎮)。
五歲從學,但家境貧寒,八歲由父率回福建。
年已四十四歲,方舉鄉試,光緒十六年(1890),赴考庚寅恩科,殿試高居一甲第一名(狀元)。
授翰林院修撰,後歷任陝西典試、安徽、雲南學政、吉林提學使等,授正二品資政大夫。
辛亥革命以後返回福建,於廈門鼓浪嶼林菽莊(林爾康) 處寄居。
民國元年(1912)病逝,享年68歲。
吳魯一生著作甚豐,詩作有「百哀詩」,還著有《蒙學初編》、《教育宗旨》、《國恤恭記》、
《正氣研齋匯稿》、《正氣研齋遺詩》等。
吳魯故居位於晉江市池店鎮錢頭村,
2001年1月被晉江市人民政府列入晉江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吴鲁祖父名璧經,父親名厚宇,祖上三代均為平民。
同治十二年(1873)登拔萃科,入國子監。第二年授刑部七品京官。任满升刑部主事,充秋審處總辦。
光绪十二年(1886)考軍機章京;光绪十四年顺天鄉試中舉;光绪十六年殿試狀元及第,授翰林编修,
為福建科舉时代最後一個状元。
歷任陕西典試(主考),安徽、雲南督学,雲南主考,吉林提學使。
吴鲁以振興文教為已任,把興学育才當作施政的第一要義。
督學安徽太平府時修复翠螺书院,他捐俸5千金倡導,并為書院作記,勉勵后学力求上進,
任吉林提學使時,又捐俸5千金措辦提督學政公署,繼又捐資1.6千金改建文廟。
督學雲南時,他從雲南實際情况出發,主張功课不能强求與其他地區一致,
提出 此地之要,務精其化學,冀開農礦之利源。
以中學為普通,以西學為專門,應兼者兼之,應分者分之。
庚子之亂,吴鲁困居孤城,满懷悲愁憂愤,作《百哀詩》。
《百哀詩》分上下两卷,集中反映八國聯軍攻掠津京,慈禧太后挟帝出奔,人民備受凌虐的悲惨情况;
同时有力鞭撻那些喪師失地、媚外辱國的奸佞之徒。
吴鲁對于腐败的清廷在民窮财盡、国家將亡之際,猶不思悔改振作,深感悲愤。
于宣统三年(于宣统三年(1911)闰六月,辭職返鄉。民國元年(1912)10月8日病逝。
著有《蒙學初编》、《兵學經史学講義》、《教育宗旨》、《雜著》、《国恤恭纪》、《文集》、
《讀王文成经济集書後》、《使雍皖学滇学西征東游诸日记》、《正氣研斋類稿》、《正氣研斋遗诗》、
《百哀诗》、《纸谈》等,其中后四部著作曾刊印行世…….
吳魯的聲名在外,故居也是一樣。在地方上流傳著一句歇後語:吳魯中狀元———成錢頭。
表達的是人們對狀元故里的欣羨。
從陳埭橫坂大橋往錢頭村方向直行四五分鐘,可見成片成片的紅磚古大厝,不用問,那便是吳魯故居。
雖然間或夾雜著幾座新建的樓房,而且古厝大多破敗不堪,可是還是難掩那恢宏的氣勢。
據吳魯的第五代後裔吳綬育先生介紹,吳魯故居建造於清光緒年間,共有2處。
一處有三座五開間兩落大厝一字排列,中間隔有火巷,巷中開有水井。
門口鋪著寬曠的石埕,埕前立一米多高的旗桿夾2對;
中間一座門楣高掛一方朱漆金字匾額,大書狀元第,
上下廳堂舖的是特製的尺四方磚,條石鋪砌的天井分外寬敞。
廳堂的橫楣上,懸掛著狀元、學政、歷任安徽雲南學政、陝西雲南主考、吉林提學使、
學使丞參、翰林院修撰三方匾額。
下廳,則掛著光緒癸卯廷試二等授廣東州判、經濟特科、副魁金匾,
彰顯大厝的主人吳魯和他的四子吳鍾善昔日之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