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5394.JPG - 泉州  泉山門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九.城池志.子城》又載:子城環植刺桐,故曰桐城。

下羅城至(北宋)宣和二年(1120)始用磚石,則子城植桐可知。《縣誌.古跡》:

初築城時,植桐衢巷夾道有之,言初築指子城可知。

 

 明.萬曆《泉州府志.卷四》:

子城,周圍三裏,為門四:東曰‘行春’,西曰‘肅清’,南曰‘崇陽’,北曰‘泉山’。

 

DSC05390.JPG - 泉州  泉山門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九.城池志.子城》載:

周圍三裏百六十步。為門四:東曰‘行春’,西曰‘肅清’,南曰‘崇陽’……北曰‘泉山’。

古跡中所雲‘北樓’,即‘泉山門’樓。

後子城廢,‘泉山門’亦廢,止存‘行春’、‘肅清’、‘崇陽’三門。

 

DSC05391.JPG - 泉州  泉山門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一.城池》引《高霍記略》:

泉之郡治,相傳未有羅城七門,先有子城四門……迨後辟羅城,而四門遂為鼓樓。

DSC05392.JPG - 泉州  泉山門

 

四城門外有橋有壕。橋曰吊橋,以防敵人;壕即護城河,可以通舟楫至城下……..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九.城池志.子城外濠》載:

 

 子城外濠,環繞子城,廣深丈餘,濠皆有橋。北曰‘泉山’。

 

DSC05397.JPG - 泉州  泉山門DSC05396.JPG - 泉州  泉山門

 

 

泉山門亦稱北鼓樓。

 

清.道光《晉江縣誌.卷九.城池志.子城》載:古跡中所云北樓,即泉山門樓。

 

 

 

據唐.歐陽詹《北樓記》,北樓樹於雉堞,蓋此郡北墉之立侯樓也。

可知北樓即唐故城北城上的立侯樓,原先規模不大,構造簡單,是供更人防卒,登俾擊柝之所。

 

DSC05395.JPG - 泉州  泉山門

 

 

 

 據南宋.王十朋《重修北樓記》,北樓在州宅之北;其吟北樓詩中曰:

匆匆未暇眾賓集,草草且與同僚游。山川城郭壯哉郡,清源紫帽雙明眸。卻驚雲榭在地底,坐見日轂經簷頭。

得知北樓即在宋州衙(今洲頂中山公園一帶)之北、雲榭(今氣象站)附近,

 

DSC05394.JPG - 泉州  泉山門DSC05393.JPG - 泉州  泉山門

 

準確位置,在北門街孝悌巷口以南,今北門街與華僑新村交會處,

亦即後來的泉山門之上。

 

DSC05398.JPG - 泉州  泉山門

 

 

宋時,北樓經不起風雨侵襲,蕩然無存。

 

南宋.乾道四年(1168),泉州太守王十朋重修北樓,乾道五年(1169)撰《重修北樓記》。

到元代之前,北樓倒塌無存。但因已建起威遠樓,就無人複修。

 

DSC05399.JPG - 泉州  泉山門

 

 

2002年底,動工重建泉山門。

重建的泉山門位於在市區現威遠樓和中山公園北側,朝天門以南,北門街西側,

是繼朝天門、臨漳門之後,泉州的第三座重建的復古城門。

 

DSC05400.JPG - 泉州  泉山門

 

 

 

 重建的泉山門按唐末五代時期的規制設計,占地面積六百二十五平方米,總高度十三.六四米。

 

 

 

 城門樓建築面積五十九平方米,高七.四米,採用單層單簷九脊歇山頂,面闊三開間,進深四架椽,灰瓦青磚。

從立面形式上,正脊垂脊及戧脊為疊瓦脊,大門為版門,直欞窗,斗拱為偷心造五鋪作斗拱,梁架用叉手。

 

 

 

 城門牆高六.二四米,外用青磚,內用碎石、三合土建造。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