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的金門,引入外來文化,飲食、服飾、建築、日常用語、信仰、公共衛生等生活方式,普遍受到
南洋殖民地的影響,呈現了混血融合的嶄新風貌。而出洋客致富返鄉,興建大厝,誇耀於鄉里,是衣錦還鄉的重要象徵。
因此,許多中西合璧的洋樓(番仔樓)被興築起來,宏大的建築規模及華麗的門面裝飾,
在傳統聚落中特別醒目。
金門的洋樓大多興建於1920-1930年間,其洋樓的主要特色為五腳基外廊、西式山牆和中西合璧的裝飾主題。
金門各聚落裡,水頭村最具僑鄉色彩,昔時赴南洋經商的水頭子弟,帶回異國建築風格,留下典雅華美的洋樓,
時至今日,舉目所及盡是古厝風華,漫遊村莊,有華麗山牆、迴廊列柱,優美的建築工藝,無處不在。
倘若從沒遊過金門,那不妨從水頭村開始吧。
金門不乏古厝洋樓、傳統聚落,但在古厝綿延的水頭村,其美麗樓房的密度之高,足以令初探訪客驚豔。
清末五口通商之後,前水頭居民相續渡海大陸,再自廈門下南洋,在外海事業發達之後,僑匯大筆金錢寄回家鄉,
除舖設道路、興建宗祠和興辦學校之外,也用以建築大厝,以致外觀雅典精緻的閩南古厝及散發異國風情的洋樓遍佈全村,
備受建築學者讚賞,譽為島上最重要的人文資產之一,
因此地方上有「有水頭富,無水頭厝」的說法。
黃永遷、黃永鑿兄弟洋樓與得月樓同為水頭村重要地標,後方為黃輝煌洋樓,
兩棟洋樓間相隔一戶外空間,有水井及洗衣檯;前庭東側門入口山頭以雙獅拱立環繞瓜果之泥塑
表達主人祈求多子多孫及顯貴,洋樓牆身亦飾有豐富之中西混合吉祥圖樣;
右後方之護龍仍維持閩南傳統造型,作為廚房、浴室等使用。
建於1934至1935年,原為二落大厝加前二櫸,為黃永遷、黃永鑿兄弟,渡海至印尼麻里吧板經商致富後興建。
建築平面格局為五腳基洋樓加牆規門,本體牆身為磚牆、石牆;屋身構造為硬山擱檁。
其地點位於得月樓旁,景觀位置重要,次間均為封閉外牆,僅於2樓留設外廊(1樓則為凹壽空間),
平面格局深遠,建物高度宏大,是水頭規模最大的洋樓。
風獅爺文物坊創於民國81年,是由本土陶藝加黃金郎、王明宗所創立。
最先利用金門當地的紅土,將風獅爺藝術化,所製各種風獅爺,古樸、粗獷渾然天成,猶如兵馬俑出土,
為各地收藏家所愛,作品並獲奇美美術館、大陸石獅博物館、漳州美術館收藏。
黃輝煌洋樓隔壁的「黃俊古厝」,其為僑鄉文化展示館,以
模型展示洋樓特色及細部說明,在那邊就能看到黃輝煌洋樓二樓山頭的華麗感。
僑鄉文化展示館,原為黃俊古厝,
本棟建築一落二攑頭部分為黃乾隆時期黃俊所建,其後代子孫賣給黃廷瓢之後增建搭樓,
民國80年間因火災而荒廢,民國89年所有權人將其設定予金門國家公園,由管理處修復後作為僑鄉文化展示館,開放供遊客參觀。
此建築最引人著目的即是其刻於門上之對聯,特殊的圓形字體寫著:「美奐美輪卜其吉、肯堂肯構居之安」,
橫批則為:「龍門舊邸、鶯谷新遷」,
充份表達出主人對房子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