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 (1504-1580)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福建泉州北郊濠市(今洛江區河市鎮)濠格頭村人。
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抗倭名將、儒將、武術家、詩人、兵器發明家,然而,他最主要的功績是領導抗倭戰爭。
嘉靖十四年(1535),參加武科會試,中武進士第五名,授千戶,守衛金門。
嘉靖三十四年,俞於浙江嘉興斬倭寇約二千人,嘉靖三十五年接任浙江總兵,先後平定浙西倭患,
以及盤踞舟山的倭寇巢穴。嘉靖四十一年,俞從山西被調任福建總兵。
次年,會同戚繼光等人攻克福建莆田東南平海衛,再度給予倭寇強烈打擊,並收複興化城(今莆田)。
經過俞大猷的努力,至嘉靖四十五年,基本消除倭寇對東南沿海的侵擾與禍害。
俞大猷任明代三朝,一生坎坷。
戎馬生涯四十七年,時而受重用,名聲顯赫;時而受貶責,淪爲囚徒,四爲參將,六爲總兵,累官都督。
俞家軍威名赫赫,與當時另一位抗倭名將戚繼光並稱俞龍戚虎。
《明史·俞大猷傳》曰:大猷負奇志,忠誠許國,老而彌篤。
《明史·戚繼光傳》把戚繼光與俞大猷比較,說戚繼光操行不如而果毅過之。
金門是明代海防前哨陣地,洪武年間築城,取“固若金湯”之義。
蒞任之後,俞大猷加強練兵與海防整飭,使得金門守備森嚴,沿海盜匪卻步。他在舊城訓練部隊之暇,
常到背城面海的城南對海勝地南盤山觀海抒懷,在石壁上題刻“虛江嘯臥”四個大字。
金門因是海島,向來民風剽悍囂張、難以治理。
俞大猷主張文明建設海疆,他到金門後,微服走訪鄉老,並到泉州聘請名師辦好書塾,導以孝讓,申以詩書。
百姓發生訴訟,他都傾心聽取,讓各方心平氣和,講明事實,然後教誨他們明白是非曲直。
俞大猷在金門任職五年,百姓再沒有官府訴訟,官府也不曾隨意緝拿一人。
金門人爲表達對俞大猷的感激之情,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特地爲他建造生祠,
請金門後浦進士許南洲撰寫《都督俞公生祠記》。
碑石原豎在舊金門城關帝廟側,後移至金門酒廠路旁,目前則歸於金門碑林。
碑高2.48米,寬0.99米。上面列名的還有廣州守備楊宏擧,掌金門事、泉州衛指揮使王國桂等。
碑文如下:
都督俞公生祠記
金門所生祠一區,所各官暨耆士爲都督俞虛江建也。
公昔視師金門所,卑尊長少,擧欣欣然,愛若父母,相與亭而碑之,假筆於餘季父西埔翁,頌德頌公垂不朽。
其遷而去也,以指揮僉事備汀、漳,以都指揮僉事署欽、廉,以右參將守瓊州,左參將鎮溫、台、寧、紹,
以副總兵督金門,以都督僉事總制直、浙,仍准都督同知。
尋調大同,轉南贛、漳南、嶺東。兵轍馬蹟,半生戎馬,卑尊少長,動輒思公。
聞有自公左右回者,相率詢問,欣躍如見,累欲蔔地構祠而俎豆者矣。
適本所視篆千戶,今升指揮颺宏擧,行都司邵君應魁,相與讚其成,囑作爲之記。
餘昔覽太史豐公《定遠生祠記》、鄉士薜子《虛江官績錄》,知公馭眾之道,克敵之勳,與夫學術之大,德履之醇,
所以餘爲致身之幹,昭昭在人耳目,複奚庸贅?唯本所之人,所以祀公之意而方曰:凡人相與,在則感,去則忘。
故夫豪傑之士,將所去則恢於天下,欲使人知感,不能使人興去一之思;能使人見思,久而不忘,其必湛思汪想,足鼓人心,
而膚功煊赫,足系人望焉者也。
公爲金門禦而公廉,孚以恩信。有荆楚劍法以教士卒,有詩書禮樂以育英才,有聖訓規條以帥父老子弟行鄉約。
乃今甲胄之士,人人公侯心,而白皙青衿,間亦嶄然露頭角。公之教也,斯不亦湛思汪想,足鼓人心乎?
至其守汀漳,而山海劇寇一鼓不殲;守欽、廉而複交黎,異在俯首歸顺;鎮直、浙而積歲倭患指日汛掃;
調大同而韃虜斃殲,矢石至,隻輪不遠。它若張璉之亂,莆陽之變,惠來之警,亦次第廓清。
斯不亦膚功赫,足系人望乎?夫其恩足鼓人心也,是故人知感而碑豎焉。
公其功足系人望也,是故人不忘而祠建焉。
昔羊叔子守襄陽,百姓爲建碑,望者罔不出涕。狄梁公爲魏州刺史,百姓爲之生祠,過者儼然,豈不足頌甘棠之愛?
然見碑墜淚,不過一時感觸,豈若歲時有祀,致愛致愨之爲有常也。過廟肅恭虔,亦其一方一隅。
武平、定海等處,在在有碑有祠,吾又不知其孰爲感也。以此觀之,則世謂古今人不相及,殆未爲通論也。
公名大猷,字遜堯,原籍直隸鳳陽霍丘縣人,世泉州衛前所百戶,以魁武科授正千戶,
累遷都督同知,虛江其别號雲。
嘉靖甲子冬十月吉 賜進士出身南京戶部山東清吏司立事同安南洲許廷用撰。
俞大猷以德立世、以德服人、以德感人,
每到一地為官,總能得到百姓深愛,紛紛為他建立生祠。
其抗擊倭寇的地方,當地百姓或建生祠感念他的再生之恩,或以他的名字命名以作紀念,
如浙江鎮海俞大猷生祠、麗水市大猷街等。
俞大猷墓則在晉江市磁竈鎮蘇垵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