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邊舊名「奎浦」,名稱由來是因該地臨海,海岸西側有岬角,狀如雞冠,名為雞髻頭或奎髻頭,因此奎髻頭
旁邊臨海的浦地就稱為奎浦。原來金門東北側的海岸地形有甚多岬角,海岸屬平緩的潮汐泥質灘地,這種內灣海岸後側較高處,
是先民擇址定居的絕佳地點,以兼收耕漁之利,
除農耕外,也可置船捕魚,採集貝類、海菜,設場養蚵,甚至闢場曬鹽,又地近福建,
所以常藉船隻與閩南互通有無。
從馬山岬角到奎髻頭岬角間的數個岬角後側,分佈著十多個聚落,在明末已開發完成,聚落相連,
浦邊聚落背山面海,依山坡地地形而建,地下水源豐富,更是一絕佳的聚落發展之處。
浦邊周氏先祖在明朝初年自福建南安遷來,始祖為周賜,育二子,分家發展,長居南,次居北,
繁衍至明末時已是地方大族,因有「南周」、「北周」之別,各有文武功名,尤以長房(南周)十二世
周全斌功績最為顯赫…….
周全斌輔佐鄭成功、鄭經父子,鄭成功因其南征北討的功績,在驅逐荷蘭擁有臺灣後(1661年),授其總督承天府
(今臺南)南北諸路一職,鄭經繼任藩主,更升任五軍戎務,總統水陸各軍,是藩主以下的最高官職,
但康熙三年(1664年)卻率所部官兵船艦與眷屬投效清廷,清廷獎其投誠,特封三等承恩伯,
康熙七年入京,供職京師,授官一品內閣大臣,編入漢軍正黃旗,康熙九年(1670)卒,未能歸籍浦邊。
次房(北周)十二世周中權,明末時官至九江道布政使司參議,以及隨周全斌投效清廷的周公佐,
授河南懷慶府通判,二人致仕後皆返回浦邊原鄉,對家族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力。
浦邊周宅的創建者周弁(1769-1843),約建於清嘉慶18年至道光年間(1813-1850)。
周弁之父周文(1734-1815)是浦邊富商,經營金融貸款業(當鋪),周弁繼承父業,擁有田園、房屋及鹽埕多處,
並繼續經營典當業,長子周高堂協理之,父子二人在嘉慶、道光年間(1796-1840)承典了頗為可觀的田地,
以及房屋五棟、鹽埕十二筆以上,是家業最輝煌的時候。
周弁父子相繼去世後,由周高堂長子周從龍(1816-1861)繼承經營,在祖厝、頂厝、下厝(又稱下三落)外,
又營建更精美的三落大厝(稱頂三落,二落如今已傾頹),
今日浦邊有句俗諺,「有從龍富,無從龍厝」,描述的正是周家鼎盛期建物的情況。
但周從龍之後,家業日趨沒落,產業陸續典讓,同族開始往南洋發展。
浦邊周宅一直由周家成員繁衍其間,但民國38年(1949)起國軍佔駐後落及五間多年。
該宅燕尾翹脊,規模宏敞,為磚石木構造,雕工、泥塑、剪粘與彩繪等俱屬精緻,處處表現出是一有功名者
的豪商住宅,位於今金門縣金沙鎮浦邊95號。
民國88年(1999)6月15日經金門縣政府公告指定為縣定古蹟。
可惜未對外開放,無法一窺其內部之華美情況……
周宅南側另有一古厝群,門額上書寫著瓊林世澤的字樣;
文獻資料相關記述不多 , 是否為瓊林蔡氏所衍出 ?
金門蔡氏有兩大派系,一為「濟陽衍派」;以瓊林蔡氏所發展而到其他鄉里者,如古崗、下蘭、小徑、壟口、
前水頭、後浦、烈嶼西吳、下田等為代表。
另為「青陽衍派」;則是以蔡厝、安岐、湖尾等村為代表。
至於這浦邊,距離瓊林不遠 ,
應該就是從瓊林蔡氏遷徙而來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