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位於福建泉州南安官橋漳里村,距泉州市區20公里,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永定土樓並稱為福建的兩朵民居奇葩。
蔡淺,名資深,字永明,號安亭,淺是乳名,清道光二十年(1839)生於南安官橋漳里村。
十六歲時隨父蔡啟昌到菲律賓岷裏臘經商,翌年因父親年老回鄉,他繼承父業。經十多年慘澹經營,
資產從原有幾千元,迅速增至百萬元,
到晚年,資產積累至數百萬元,成為岷裏臘屈指可數的鉅賈。
蔡淺在南洋獲得巨大成就後,有回鄉探親,與家人一道在田間勞動,早出晚歸,並用心物色可耕地,
用鉅資購買住處附近一片荒地,縱橫各一裏餘,組織族親共同開墾,得良田百畝,又植荔枝,龍眼數百株,
今果樹依然鬱鬱蔥蔥。
咸豐五年(1855)他又在家鄉開墾的田園、果林中,興建祠宇兩座、漢式大厝十三座。
建築群佈局作五行排列,每行多則四座,少則兩座,每座三進,有護厝或東西廂房。
每座間距進深六米,鋪砌石埕相連,各座都雕樑畫棟,磚石浮雕飾牆,鐫花鳥於窗楞,書字畫於門牆廳壁。
字體有篆隸行楷,畫有山水花鳥,浮雕有人物故事,門窗形狀多樣;
匾額有書、卷、扇、菱各式;窗櫺作梅、蘭、瓶、竹諸狀;書畫施色有墨、彩、金、素等,
建築用地二十餘畝,大小房間近四百間,光緒三十二年(1906)竣工,歷時五十一年。
此建築群除一座於本世紀六十年代坍塌外,余尚基本保留完整。
蔡淺熱心公益、慈善事業,捐資興學。
泉州籌辦中學堂,本縣籌辦小學堂,經費缺乏,他都首捐鉅款為他人榜樣。
至於收育棄嬰、辦團防衛鄉里、平息地方械鬥等,多有參與,對五裏橋等名勝古跡的維修,也慷慨解囊資助。
光緒三十年(1904),晉江、南安、安溪三縣遭受水災,率先獨捐萬余金,又集捐數萬金賑濟難民,
翌年因功誥封資政大夫銜。
宣統三年(1911)農曆九月初三日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1862)至宣統三年(1911)興建,
歷時40多年建成了集各種建築特色為一體的閩南「小故宮」。
現存較完整的宅第共16座,總建築面積有40多畝,建築多為穿鬥式結構,硬山或卷棚屋頂。
置身古民居中,就恍如身處一座古色古香的清朝閩南建築博物館。
這個建築群有大小房間近400間,東西長200多米,南北寬100多米。蔡氏古民居的垣牆用幾種規格的紅料,
經泥水工橫、豎倒砌築,白灰磚縫黏合成紅白線條優美的拼花圖案,色彩異常強烈,形成獨具閩南特色且
極富文化內涵的「紅磚文化」。
古厝優雅,卻不失活潑,最為動感的非「燕尾脊」莫屬。
閩南古建築,常以石材與紅磚交壘疊砌,正脊做成半弧形曲線,從屋頂中部始翹、至兩端上翹,
尾端則分叉為二、形似燕尾,據說,有借飛燕通天敬神寓意,「燕尾脊」由此得名。
屋脊浮雕畫,也很精彩。屋頂及屋簷下端,喜用石材、片磚、插花鑲砌拼就成圖案,有花鳥魚獸、
有神話故事,造型古樸典雅,與紅磚、貼面磚形成強烈對比,建築物色彩明亮、空間層次感很強。
此類「雙坡曲」屋脊,南粵古民居上也隨處可見,典型的南洋風格,中西文化交融的產物。
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座座雕梁畫棟,門前牆磚石浮雕,立體感強,窗梭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
門牆廳壁書畫點綴,別有一番情趣,篆隸行楷,各具韻味,留下較多當時名流的書畫…..
這包括清末泉州末代狀元吳魯及名士莊俊元、吳桂生、陸潤癢、黃搏扶等的題字,
墨跡依稀可辨,使人感受到蔡宅豐富的文化內涵和韻味。
1996年9月2日,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