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后里《張氏族譜》記載:泉州賢坂張氏的 始祖張天覺,河南光州人,

唐僖宗乾符五年(878),以參謀削王仙芝之亂,授南劍刺史,及朱溫纂唐,便棄官避亂入閩。


另相傳本開基祖張天觷公曾是晚唐左班丞相,唐末朝庭官宦惡鬥紛爭、社會動亂難忍,於是自正

棄官攜2妾(洪氏、許氏,髮妻留原籍固始)、帶3子、喚侍從,隨王緒、王潮、王審知大軍入閩,

經浦城、南平、廣東、漳州、同安至賢坂山前停留。



經一番審時度勢、觀天相測地緣後,決意隱身改名就賢板一地開基繁衍生息。

張氏始祖自唐末入閩開基(泉州賢坂)迄今逾一千多年,開枝展葉,瓜瓞綿綿,以移居臺灣

創業發展尤盛,已知的有彰化東螺、四塊厝、鳳山中莊、大甲鄉、后里鄉、神岡鄉……等地。




后里賢坂張家祖墓由三座古墓組成,

分別為張彩臣之墓、張青雲之墓及張堪等六人合葬墓等,此墓群皆建造於日治時期,

張彩臣墓造於大正十三年(1924)。



按: 張彩臣 ,生於清同治 五 年 ( 1866  ) 清領時期例授儒林郎,擅於國術,日治時期曾任

保正及大甲支廳參事等多年,曾獲日政府頒授紳章表揚。



大正十三年(1924) 去世,當年按台灣總督府訓令發布墓地管理規則,非官方核准之墓地,

禁制埋葬屍體,因此,張家捐出18甲地給日本政府作為墓地使用,以便張彩臣墓合於規定,

而後成為公墓,現為本市后里區第一公墓。


台中市后里區內埔的張圻招家族,對於內埔地區開墾有具有重要的指標,

從張家的開發歷史,也約略了解到整個內埔地區的開發。

張圻招,乾隆二十年(1755) 從福建南安縣賢坂鄉渡台,此時台中內埔牛稠坑、月眉已有人開墾,

而墩仔腳尚未開墾,所以張圻招選擇墩仔腳為開發之地。


  

張圻招墾墩仔腳地區,因為水源不足,主要以旱作的旱稻、甘蔗為主,其後代子孫經營糖廍。   

張錫遠,乾隆三十三年(1768)生,生有兩子,澤響與澤強。

乾隆五十三年(1788),法令准許番地買賣,張錫遠將巴宰族所承租的土地買下來。  


(顯祖考  彩臣張公一位佳城 )

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月,張澤強與張松燕叔姪兩人到大甲東辦事,被誤認為搶匪,遭到砍殺,

澤強當場死亡,松燕手被砍傷,負傷逃回家。 張松燕為討回公道,到福建去告官,後來官司獲勝,

加害者財產被判賠。


張松燕因此致富,成為地方上的頭人,地方人士稱他為「瘸手燕」。

張松紀,則經營糖廍,漸漸地累積財富,在同治元年(1862) 戴潮春事件中,帶領蔗工守護

大甲堡有功,事平之後,受封為六品軍功,家道日隆。

張彩臣則為張松濟所生,同治五年(1866)年生,卒於大正十三年(1924)。

其墓規制完整,墓體雕刻及洗石子作工精緻,與地方重要人物關係密切,具歷史文化意義。


三者之中比較偏於傳統墓式且雕刻精美,

規模也是墓群中最大的一座……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