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根據前一年中英兩國簽訂的《南京條約》,上海作為通商五口正式開埠。
1845年,中英簽訂《上海租地章程》開始租界的歷史。之後,法國與美國也相繼在上海設立租界。
其後,租界逐漸形成不受中國政府管轄,擁有獨立司法、行政權力的地區。
(照片引用自維基百科)
租界之後歷經數次擴張,到1900年,公共租界達33503畝,法租界面積則為2135畝,
範圍基本為今上海的核心區域的大部分地區。
憑藉這獨特的政治制度和地理位置,上海開埠後逐漸發展為遠東最繁榮的經濟和商貿中心,
被譽為「十里洋場」。
外灘,由一段沿黃浦江的馬路和沿路的建築和設施構成,為上海重要的地標之一。
全長1.5公里,南起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上的外白渡橋,東面即黃浦江,西面是舊上海金融、
外貿機構的集中地。
外灘沿路坐擁二十多幢風格各異的的歷史建築,有折衷主義的,也有文藝復興式的,
還有早期現代式的,故而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
1843年以前,這裡還是黃浦江邊的一片泥灘。
1844年起這一帶被劃為英國租界,英國人使用這塊地區作為碼頭,不久這裡開設了最早的一批
洋行,其中最有實力的是英資公司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外灘27號)、
寶順洋行(Dent & Co.,外灘14號)、老沙遜洋行(David Sasson and Sons Company,
外灘24號),以及美資的旗昌洋行(Russell & Co.,外灘9號)。
1848年在這裡鋪築了馬路和加固了江岸。
而這條馬路的名稱是「Bund」,來源於印地語,在英語里是「堤岸」、「有堤岸的港埠」的意思,
此名稱至今仍是外灘在多數語言中的稱呼。
1846年上海闢為商埠以後,許多外國的銀行、商行、總會、報社開始在此雲集。
一幢幢商業大樓拔地而起。外灘成為西方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商務和文化中心。
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如英國領事館、法國領事館、俄國領事館等,都大多集中與此。
外灘也是國際金融資本在中國的大本營。
1864年,外灘共集中有洋行61家,這個數字在11年後迅速增加至了157家。
1897年,第一家華資銀行——中國通商銀行在外灘開業。
在這之後,中方以及西方的資本都開始集中在外灘,
外灘成為了中國的金融以及貿易中心。
1930年代曾經是遠東最大的都會以及商業和金融中心。
1949年以後,上海成為中國大陸地區最重要的工商業、製造業中心。
藉助1990年起浦東開發開放,上海保持了持續繁榮並快速發展,
現致力於建設國際金融與航運中心。
上海灰濛濛的天空也讓陸家嘴一帶的超高大樓群 , 淡化在一片灰濛濛的氛圍裡 ……
要取得晴朗的好照片 , 是要有一些運氣的 ;
對於過客而言, 這是可遇不可求的。
只能從網路上的照片滿足如此的奢望 ……
(部分照片引用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