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初建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最初是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私人園林,當時建造此園林的

目的在於侍奉父親(明尚書) 潘恩而建造的,取「豫悅老親」之意,故名為「豫園」。




上海城隍廟,原為金山廟,是祀奉漢代大將軍霍光的,所以又名霍光行祠。

明永樂年間(1403-1424),由當時的知縣改建為城隍廟,供奉的城隍神是秦裕伯。

秦裕伯,字景容,元末明初人。明太祖敕封為上海城隍。



金山廟改建為城隍廟後,仍然兼祀霍光,俗稱「前殿為霍,後殿為秦」。

其時,廟的規模尚小。明天順年間(1457-1464),重修廟宇,殿前建亭,將誥文勒石。

嘉靖十四年(1535),改建山門,並建造牌坊一座,上題「海隅保障」四字。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當地鄉紳在廟東構建東園,鑿地造亭,堆疊山石,栽種花草。

乾隆中葉,潘允端所建的豫園漸就荒圮,潘氏後裔式微,急於求售。

群眾以賤價購得,歸入城隍廟作為西園,分地修葺,闢為各行業公所。




其中所提的豫園即位於今城隍廟之西側…..




豫園由潘允端在嘉靖三十八年始建於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但因在外地做官,無暇兼顧

建築事宜,故園林到萬曆末年,潘退休後才得以竣工。



園林由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當時共佔地70餘畝,被譽為「東南名園冠」。

然而之後,潘家家道衰落,在明末為潘允端孫婿張肇林所有。

清時,豫園被上海一些士紳改為清和書院,卻因故中輟。





1709年,上海士紳購得城隍廟東約2畝土地建造靈苑,又稱東園,用於公共活動場所。

1760年,原豫園舊地被一些富商購買後修建,園林得以恢復,稱之為「西園」。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園林遭到破壞。自此之後的一百年間,豫園一直經受戰火的摧殘。

1855年,小刀會起義失敗,清軍駐紮豫園,豫園再度遭到破壞。

1860年,太平軍東征,豫園成為了西方洋槍隊的兵營。


清嘉慶、道光年間開始,豫園逐漸成為了一些行業的同業公所。

在解放後,各公所逐漸遷出 ; 1956年起,豫園的修復工程開始陸續進行。

1961年開始對公眾開放,1959年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




豫園共有西部、東部、中部和內圓四個景區。

西部景區有三穗堂、仰山堂、點春堂、大假山和元代鐵獅等知名景觀。

三穗堂為修建西園時所建,在清代是官府慶典和「宣講聖諭」之處。

東部景區有江南三大名石之一的玉玲瓏、積玉水廊、會景樓等景觀。

中部景區有得月樓、織亭、浣雲假山等景觀。


內園景區在修復時與豫園連接在了一起,故可謂是「園中之園」。

內園景區包括古戲台、九龍池、觀濤樓等景觀。

其中古戲台原位於閘北上海北錢業公所內,後在修繕中移至此處而九龍池則因

東西兩壁隙間中藏的4個石雕龍頭在水中的倒影與形似龍身的池體而得名。

豫園北靠福佑路,東臨安仁街,西面與上海城隍廟和豫園商城毗鄰,

是著名的江南古典園林,

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和遊覽勝地,

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南園林甚多 ;

豫園卻也是此次走訪江南, 惟一造訪的園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