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心鄉是典型客家庄,鄉人中七、八成都是客家人,只不過經歷時間的推移,被周圍強勢的福佬人

同化,變成了不會客語的福佬客。



據楊敍閒先生所著「台灣區姓氏堂號考」記載: 埔心鄉之姓氏堂號

共計一百二十五個之多,大多來自廣東省饒平縣與福建省詔安縣,以清朝雍正及乾隆年間最多,來台

途徑多以乘船渡海於鹿港登陸。




根據資料顯示,本鄉開墾的歷史始於明末(1633),由河洛籍楊姓先民(楊姓第八世祖志武公)來台

拓墾於今本鄉新館村,祖籍為福建漳州平和縣,這是最早開墾本鄉的漢人祖先;




而本鄉客籍祖先開墾時間則是在康熙末年(1721)間,由鄉人黃仕卿開鑿成十五庄圳,

其與河洛籍楊姓先民拓墾本鄉時間,相距有近百年的時間。





這段時期,推估本鄉住民開拓狀況可能是閩、粵、漳、客混居合墾,

亦可能僅為泉、漳人祖先開拓之地,此有待資料佐證。





黃姓為本鄉第一大姓,多來自於福建省漳洲府紹安縣與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等地,

來台拓墾時間,大約在雍正及乾隆年間,分佈於北四堡之梧鳳、二重、埤腳、埤霞、芎蕉及

埔心村黃厝一帶,堂號為「江夏堂」。





熾昌堂是芎蕉村有名的歷史古厝,彰化縣立文化中心83年編印的《彰化民居》290頁

(許雪姬、賴志彰計畫主持)記載:



黃姓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元歌都瓜園社營前,來台祖為第十二世祖玉璋公,約於清乾隆

年間渡海來台,直接來到大武郡武西堡芎蕉腳溪心壩莊墾居,即今址。由於墾拓有成,田園曾經

掌有二、三十甲,惜三七五減租後分掉了。






目前的宅邸為大抵是日治大正十三年(1924)間所蓋。

拜亭下的員光留下的彩繪殘跡隱約可見「濂溪戲墨軒主」「癡墨叟」的名號;

雖不清楚為何人所繪, 但不出於郭友梅家族中的好手…..



堂號源自於家族譜系中,黃峭公的七言律詩:



「迅馬登程往異方,各從勝地立綱常;吾思外境猶吾境,

爾在他鄉即故鄉。旦夕莫忘親命語,晨昏當薦祖茶香;根深葉茂同庥慶,三七男兒總熾昌。」



按:黃氏祖宗峭公,是宋真宗時的進士,官至尚書,娶妻官、吳、鄭三氏,各生七子,共廿一子,

有孫八十一,享壽八十九。生前子孫滿堂,為使後裔繁衍不息,遠近有親,作七律詩教子孫記誦,

便於相認親近愛護。


拜亭兩側山牆設計建造得很特殊,有藉三個圓拱圈作成的立面造型裝飾。

正身與護龍交角、拜亭與正身交角,都做成鯉魚張口的漏水口,設計得相當美觀。



門廊下保留著的古老寫著「黃淑媛」「黃緝熙」的戶長名牌

廳堂內並掛著「黃緝熙連續服務23年村長」的獎狀 ,

以及黃緝熙的半身畫像一幅……




 

黃家古厝雖位於芎蕉村內, 其實卻位處於前往羅厝的羅厝路旁 ,

附近養養雞場 ,當初也是詢問當地耆老才得知其座落 …..



熾昌堂古厝目前無人居住,拜亭亦嚴重損毀。

只有年節慶典時,族人回來祭拜祖先。

只是看著古厝如此壞去, 實在叫人不捨…..

(部分資料引用自:  埔心鄉  綠活導覽網)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