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井為曾文溪上游東岸的山間村市,原本稱為「噍吧年」(Daubali),直至日治時期制度改正
時(大正九年1920)才以日語之近音字(Tamai)而改稱為「玉井」。
原來明鄭時期以今日之新化鎮那拔林地方為根據地的平埔西拉雅族噍吧年社,遭受漢族移民的
侵佔而退居至更東北方,並驅逐原佔居曾文溪岸的口霄里(屬於今日之玉井鄉)地方及玉井地方的
曹族四社部族而佔據其地。
清雍正初年(1723)移民再購得此地方並建立起一庄,並翻譯自平埔族的社名,而稱作「噍吧年」。
荷蘭時荷蘭人的紀錄則稱其為「Dobale」或「Daubale」,並記載描述此群平埔族性情十分兇惡。
隨著附近一帶地區逐漸拓殖就緒,玉井一帶則逐漸形成一集散市場,至於「噍吧年街」之名則
亦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出版的《台灣府志》〈續修〉之中。
虎頭山位在玉井竹圍村境,因山勢酷似虎頭而得名,山標高239公尺。
大正四年(1915) ,余清芳等人攻下南庄派出所後,即佔據此山準備繼續進攻噍吧哖支廳,
不料於此殉役, 史稱為「噍吧年事件」。
按: 余清芳(1879-1915) ,別號清風、滄浪、春清等,事件發生時為三十五歲。
光緒五年(1879)出生於阿緱廳阿緱街(今屏東市),後來跟父母遷居於台南廳長治二圓里後鄉庄
(按今高雄縣路竹鄉下寮村)。少時曾就讀數年私塾,接受漢文教育,後因家境清寒,輟學就傭於米店。
十七歲時,適值日軍侵台,因不願受異族統治,遂投身武裝抗日義民團體,及抗日失敗後乃
長期潛伏,不露聲色。
二十二歲起,曾任台南廳巡查補職,為期六年之久,服務於台南、鳳山、阿公店等地。
三十歲時,參加鹽水港祕密結社,反日言行漸露。之後被日警以「流浪者」的罪名押送台東「加路
蘭浮浪者收容所」管訓。管訓期間,因表現良好,經過兩年十個月後被釋放返鄉。
余清芳被釋放後,曾於阿公店街擔任保險勸業員,亦曾開辦「酒類販賣店」。
大正三年(1914),在府城東港街,以「邱七」名義開設「福春碾米廠」。
因做生意之故,交遊頗廣,經常出入台南西來庵王爺廟,因而結識西來庵董事蘇有志及鄭利志。
蘇有志出身大目降(今新化鎮)世家,當時擔任台南廳參事。
鄭利志曾任大潭庄(今台南縣歸仁鄉)區長,遷居台南市後即與蘇有志掌管西來庵。
蘇、鄭兩人皆具有革命思想,對余清芳的抗日主張皆表贊同,而予以暗中協助。
余氏遂以西來庵為籌謀革命行動的基地,藉機招集同志,時常在庵內聚議。
同時,余氏又獲得羅俊、江定的贊助,抗日的實力更為雄厚。
噍吧哖武裝抗日事件於大正四年(1915) 7月6日,
余清芳、江定率眾攻打現今玉井、甲仙一帶的日警,佔領虎頭山。
日本台灣總督下令軍警討伐,余清芳於8月22日被捕。 8月25日,台灣總督府在台南設立臨時
法庭進行審理,共1957人被告發,其中判死刑者866人,有期徒刑453人,因判刑苛刻,
引起日本國會關注,在處決95人後,其餘死刑犯改判無期徒刑。
(資料來源:摘自「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結局可為慘烈 ; 而這也是日治時期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抗日事件 …….
台南縣政府為紀念當年「噍吧哖事件」於民國七十年在山頂豎立「抗日烈士余清芳紀念碑」
在此緬懷先人偉大事蹟。
虎頭山是玉井的最高點,因視野遼闊而成為當地重要的觀光景點,山路兩側也有不少
休閒咖啡廳,提供遊客休閒小憩、欣賞遼闊景致;登上山頂向西可俯視果園林立的
玉井盆地,向北最遠可眺望鹿陶洋及龜丹等山區,
為登山建行者的喜好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