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山地區原為西拉雅族支族馬卡道族「大傑巔社」(Taburian)的所在地,相傳於清康熙末年時住於

鳳山的漳州墾民從福建汀州招募佃人到此向大傑巔社人租耕土地,而由於他們在此搭建竹寮並種植番薯,

這裡便有了「蕃薯寮」之稱。



蕃薯寮位於羅漢門地區的羅漢外門,之後在漢人居民日增的情況下,在乾隆十七年(1752)左右發展

成蕃薯寮「庄」,最晚到了嘉慶十二年(1807)左右就更進一步發展成蕃薯寮街。




進入日治時期後,蕃薯寮廳廳長石橋亨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4月14日提出街路改正的訓示後,

當地的街道開始改變成棋盤式布局,而「亭仔腳」建築型式也逐漸在街道上出現。

而在這之後,鄰近溪邊的清代舊街逐漸沒落,核心移到「本通」(今中山路)。






位於中山路上的巴洛克式街屋,則是在大正十四年至昭和五年(1925-1930)之間由街長陳順和

等人所倡建,原本這一帶為軍事用地,經協調後北段撥出原練兵場660多坪建地,南段撥出原營房

500多坪建地,最後建了共19間洋樓,每間寬1丈5尺。




二次大戰後,在民國六十五年(1976年)5月拓寬了延平一路後,中山路的繁榮地位便被取代,

不過仍保有許多小型零售與餐飲店。而中山路一直保持其5米的寬度到民國七十年(1981)後,

於該年9月進行拓寬工程,將寬度拓寬到9米,由於街道上仍保有許多文化資產,在文化觀光發展

之後成為觀光景點,假日時常有許多觀光客前往。




旗山老街從糖廠火車旗山站開始延伸……



早期糖業帶動當地的市街發展,以由石塊堆砌而成的圓拱亭仔腳為主要特色,

紅磚建築搭配文藝復興巴洛克式立面造型,在歷經時代的變化和都市更新,

(ps: 街屋部分請參考另篇)

旗山老街雖然已經看不到昔日的建築景觀,但是餘留的韻味和風情仍是旗山老街最迷人的所在;


民眾目前若來到旗山老街可前往復新街和中山路附近,

仍保留著日據時代的建築和特色,都是旗山老街的特殊風情……



旗山老街一代擁有幾棟附有歷史人文氣息的古宅,包含吳家古厝、洪家古厝和莊家古厝。

吳家古厝是昔日蕉農吳瑞基家族的宅邸,在當時香蕉產業興盛時代最豪華貴氣的建築;

吳厝原為吳基福先生的老宅,宅院可供人自由進入,其入口處為拱形門,整座建築均採台式

紅磚砌成,這裡的結構精密,也口吸引了不少建築系學生,來此見學。


洪家古厝也是旗山老街的代表建築之一,不同於旗山老街隨處可見的巴洛克式風格,

傳統風格在眾多建築中獨樹一幟,優越的風水地理、巧妙的山水庭園設計,一直是

高雄旗山的代表建築。

可惜一般人無緣一面…..

永福街上的莊厝,據說為當地最早建立的大厝,清末時,莊家祖先莊榮炎先生曾任文職

調解訟案,而莊厝的入口處為堂廳右側的窄拱門,正廳上懸有「功在戶政」牌匾,應是

日治時期莊塗擔任地方保正時,對鄉里的貢獻云云; 




兩側廂房僅存左側為房間,右側為永福街的店面,

莊厝建築物看似老舊,仍可從檔案資料中清楚看見歷史留下的珍貴產物。

可惜內部為私人住宅,只能從外觀看……


旗山街道外圍的古厝, 純樸之中還帶有淡淡的美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