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埔李氏宗祠位於內田村崇文巷12號 ,地處龍頸溪畔,屬於傳統四合院建築,於日治昭和三年

(1928) 興建,宗祠除供奉祖先外,也祭拜門、天、龍、井、灶五神,維持客家傳統祭祀精神,

據說李家子孫至今仍取古井的水飲用,充份展露飲水思源觀念,相當難得。


內田村李氏宗祠的門樓為日本新藝術建築風格,有精美洗石雕塑,門楣有前行政院長譚延闓題字,

正門對聯則是書法名家張裕釗的墨寶 ……



由內埔天后宮沿龍頸溪畔公園崇文巷走約三百公尺就可見這一棟結合巴洛克與日本新藝術風格的

李氏宗祠, 其門樓與台灣傳統民居之門樓式樣可說是迥然不同。



整體而言,臺灣的客家建築從中國原鄉帶來了家神祖先信仰,確立了「宗祠」、「家廟」、

「公廳」等客家特殊建築類型。



在空間的表現上,具體呈現在「公廳」與「禾埕」,這兩個一虛

一實兩個空間,所貫串起來的「日字廳、曰字井」組合,形成了「家族昌盛」的象徵意義。

其正廳卻又是極為具傳統風格的…..





李氏宗祠的正廳、屋脊兩端是燕尾形式。堂號隴西堂,正廳到兩側房間需經過前廊,

正廳懸掛子孫燈,代表子孫的綿延不絕,廳內的祖宗牌位眾多 ,說明家族人數眾多。



據宗祠門樓牆上的碑文記載: 李氏宗祠為光緒年間首建,在日大正三年(1914)時因洪水而被

沖毀,昭和三年(1928)由宗親們再度集資重建。




民國88年(1999)三月間,因縣政府都市計畫,門樓恰在擬拓寬的道路上,宗親們覺得宗祠

已歷史悠久,是先民們智慧和財富的結晶,就此拆除極為可惜,

所以很快就募集資金把整棟門樓往內搬移3公尺,前後花了2週時間完成。

我輩才有緣欣賞這門樓之精美建築工藝……





李氏宗祠之所以採用了當時最流行的西洋式設計;是因為宗族之中有一位傑出的裔孫李壽謙,

在其留學日本之後又回到大陸讀書,所以結識不少民國初年的黨國大老和名書畫家,




如今門樓上「李氏宗祠」四個大字,就是由前監察院長陳履安的外公-譚延闓所題;

而整座宗祠裡的棟對、門聯,足足有十一副之多,全都是知名書畫家的墨寶,


亦讓這座宗祠在當時落成之後,成為當時內埔地區最高貴、最洋派、最引人注目的建築物,

即便迄今仍是相當具有參觀之價值。



宗祠馬路對面是一座獨特式樣的土地公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