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清廷戰敗,咸豐八年(1858)簽訂天津條約。同治元年(1862)淡水首先正式開關徵稅,

直到同治四年(1865)1月,基隆、打狗、安平等南北四個口岸全部開放。




美國雖是最早要求台灣開放貿易,但在台設立領事館,卻是以英國為最早,其次為德國、荷蘭,

他國則大多委託英國在台領事代理。美國初期以駐廈門領事兼辦台灣事務,直到同治十三年(1874)

才設常駐副領事於旗後(今高雄),同時以英國駐淡水副領事兼任美國駐淡水副領事。





日治初期,明治三十年(1897) 3月,美國始置代辦領事一員,隸屬長崎領事管轄,館址設在淡水。

明治三十一年(1898),領事館遷至大稻埕建昌後街隆興洋行。

大正二年(1913),改設正領事一員,駐大稻埕千秋街33番地華利洋行;




大正五年(1916)1117日,駐台灣領事館改稱「駐台北領事館」。

不久,館址遷移至大正町(今中山北路二段東側)2丁目24番地。




昭和元年(1926),於「台灣土地建物株式會社」位於御成町4丁目9番地,今台北之家所在地,

建立駐台北領事館,之後一直沿用到戰後。

昭和十六年(1941)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兩國宣戰,領事館業務停辦。

戰後,民國354月,美國重新開辦駐台北領事館,兩年後升格為總領事館。

民國39年,藍欽(Karl L.Rankin,1953-1957)為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臨時代辦暨公使,

並於民國42年昇任為駐華大使,並選擇這棟外觀典雅的建築物做為官邸。

其後之五任大使均以此地為任所…..






民國68中美斷交後,領事館於該年度 228日關閉,建物隨之關閉。

內政部於民國86220日指定本建築物為第三級古蹟。







從民國68年到民國86年的十八年間,這棟建築物處於荒煙蔓草中,閒置多時,

其後台北市文化局疾呼奔走,經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新台幣六千萬元,將建築物本體

修復後,委託由侯孝賢導演擔任理事長的【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




經各方審慎規劃後,決定將其活化為以電影文化為主的藝文空間,

建築物並定名為「台北之家」,並於20021110日正式開館。




外觀為白色的二層樓洋式建築,風格類似美國南方的殖民式樣,平面略成方形,入口朝北,

東側突出迴廊可供遮蔽之用,室內則採中央走廊梯間佈局,廊柱為簡潔的希臘柱式。

一樓的誠品書店以電影為主題,Cafe25則可提供輕食,而大使館車庫改建、可容納

八十八座位的「光點台北」電影主題館,每日播映六場影片。




二樓多功能演講廳常配合影展開放座談,其它則規劃為藝文展覽室、第六大道沙龍酒吧、

多媒體展示館及辦公室。




臨近的巷弄也吸引不少個性商店的進駐,

讓整個商圈充滿了滿滿的人文氣息…..




臨近大同公司一帶的街屋是中山北路中段的精華路段;

在南京西路商圈聚集了百貨公司及飯店,



以及數不盡的精品名店,

把中山北路的夜襯托著更加璀燦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