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護濟宮俗稱「媽祖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由居民倡建,奉祀媽祖。
護濟宮創建後,香火鼎盛,在乾隆末期在附近形成市街,今廟東振興街即是古街道。
清道光十九年(1839),麻豆分出頂街與下街…..

其中, 穀里街為頂街,在上帝廟(北極殿)四周;穀興街則為下街,亦即護濟宮四周。

數年前第一次造訪時,驚覺其文物頗豐……
但為何未能列入古蹟而感到百思不解?


其實擁有近三百年歷史的麻豆護濟宮,數百年來,歷經五次修建,廟堂古色古香,
現存文物至今已逾兩百多年,廟堂老舊,部分信眾一度盼翻新,惟廟方堅持將
古物保留給後代,近來才爭取列入縣定古蹟,意在保全寺廟之風貌。



昔日麻豆有四大古廟: 包括有北極殿(興建於明永曆五年)、供奉玄天上帝;
文衡殿(雍正十二年)又名關帝廟、主祀關聖帝君;護濟宮(道光九年)又名媽祖宮
,主祀天上聖母;三元宮(道光九年),主祀三元真君及阿立祖。



麻豆鎮之有街巿記載,首推水堀頭,後牛潮一帶尚有碼頭遺跡,足證當年繁華一時。
乾隆二十年因暴風雨洪水氾濫成災,水堀頭港崩潰流失
溪流乃告大逞異狀,自此
船筏不通,航道淤塞,人丁流離
失所,一時哀鴻遍野,人口乃漸次西移,紛紛湧至
現今之麻
豆中央地帶避難。



麻豆中央地帶因北極殿上帝廟的創建附近人囗開始聚集,至乾隆中葉,由於產業
之發達,該
廟不但設有穀巿,且設有專營獸畜,漁蔬之買賣市場,
商況殷盛一時。
 

逐漸形成市街…..


乾隆四十六年(1781),麻豆西角護濟宮肇建,由於香火鼎盛,人囗聚居日眾,
乃於乾隆末期,
自成一街巿。

並與前者互有頂街、下街之稱。





護濟宮為古早的媽祖廟,歷史悠久,古匾收藏頗多、泥塑神像保留完整,正殿
木構精緻,深具保
價值。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由貢生黃大英立「至哉坤元」匾;
道光十五年(1835)時曾重修一次;同治四年(1865),武舉林朝輝倡首重建。
光緒年間與日治時期迭有修建,迄民國44年由陳定邦等發起修建,民國45年完成迄今。






大殿面寬三間,採三川脊,脊式為大脊,翹脊,脊面飾以柳條磚與剪黏飾。


三川殿則面寬三間,採三川脊頂,脊式為西施脊,下脊飾以剪黏飾,上脊則有鏤洞。
三川殿前有簷廊,中央立有兩根龍柱。步通屋架深兩步架,栱材則施有彩繪。
正面牆面繪有門神,門楣上懸以「護濟宮」牌匾。


水車堵部分則有剪黏與交阯陶飾。



(部份照片引用自網路)

廟前棚架拆除重見天日是否更佳?


2010年縣府編列預算,邀請九位建築師及學者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廟內多項珍貴文物
需要修復保存,包括泥塑媽祖、全台唯一的木雕三腳蟾蜍、陳玉峰門神彩繪、陳專友的
剪黏及陳溪邦的木雕等。




其中<陳玉峰> 的門神彩繪是國內寺廟彩繪的頂級作品,十分珍貴。



麻豆北極殿普濟寺又叫上帝廟,主祀玄天上帝,主殿於明永曆五年(1651)首建,



殿上匾額「北極元樞」乃明永曆十五年(1661)吉置,另有乾隆16年所立之「捐置齋
房碑」,記載乾隆2年該廟重建之事,可見本殿歷史之悠久。


至於本殿右廂奉祀之地藏王菩薩,係大正二年(1913)麻豆頂下街競相迎暗藝,
是時菩薩顯示欲居本角,普渡眾生,經住民虔誠在本殿增設普濟寺奉祀之。

由於該廟歷史久遠,故廟內保有許多珍貴文物
在彩繪部份,則有民國50年<蔡草如> 所繪的作品。

北極殿旁的民居….汾陽世澤可確定是郭姓人家。


十八媱」又稱為「迎暗藝」,為清末時,麻豆頂下街新春期間的拚陣頭民藝遊行。
是麻豆地區與鹽水蜂炮比美爭輝的傳統民俗活動,

也是麻豆未來有機會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的觀光文化資產。

未有因緣一睹其盛況 ,

他日未知可否?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