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歷史聚落」位於安平古堡東邊,300多年前荷蘭人於此地區建立了街道,
走進安平這裡的 延平老街 (石板街) 和聚落, 置身當中,不難感受其濃厚的古樸氛圍,
老屋舊牆和古厝仿佛傾訴悠久的歷史軌跡. . . . .
安平一帶是台灣最早發展的地方。這裡原是西拉雅族的活動範圍,當地人稱此地為
「Tayouan」,漢人來到之後,依河洛話發音,譯為「大員」、「台員」或「台窩灣」,
於是福建沿海的居民,就以「大員」來稱呼整個台灣,「大員」後來演變成「台灣」,
成為台灣的正式稱呼。
1624年,荷蘭人來到大員,在此興建城堡,
並在城堡東側二百公尺處建立街廓,為漢人主要的聚落市街。
當時的熱蘭遮城市街共有三條東西向的街道,最南邊的稱為「寬街」,又稱「石板街」
或「市仔街」,是最主要的街道,即今延平街,因此該街又有「台灣第一街」的美名。
街上有百年老店<永泰興蜜餞店>以及何家洋樓(永豐餘何家祖屋)。
居中「新街」,又稱「石門樓」,即今之效忠街;最北的「北街」,又名「磚仔街」
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領有台灣,將大員改稱「安平」,以慰鄉愁….
安平舊聚落之範圍, 北以平生路以西之安平路、以東之安北路為界;南至運河路;東至安平路與
安北路間之平生路段,以及安平路與運河路之交會處;西以國勝一街、湖濱一街為界,包括安平
古堡週邊以及安平歷史聚落區。
安平歷經過無數的歲月,在其中有不少的文化遺產已毀,但街巷中仍存有一些極具特色之元素,
在新闢的大馬路旁仔細尋找,荷據、明鄭、清代,以及日治時代的歷史筆觸都應該可以尋獲,
其中傳統民宅、劍獅與廟宇,以及小尺度的街巷是安平舊聚落的主要特質。
就風格而言,安平民宅乍看之下,可能會讓人覺得和其他傳統聚落沒有什麼兩樣;
但細看則會發現許多相當特殊且他處少見的建築語彙。
除了少數富有人家外,安平的傳統民宅在規模上、尺度上比起其他地區是要小了許多;
而且有為數不少的「單伸手」,也就是單邊伸手之住宅。
然而,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麼,特殊尺度之民宅卻成為安平歷史筆觸的一項特色。
民國九十七年(2008),台南市政府展開安平歷史風貌園區的執行計劃,前後共完成七十一戶民宅
的舊屋修復,以保存原安平聚落的市街古貌。
一般的小巷子,曲折多迂,其間又有小弄,
走在古巷曲弄裡,宛如走迷宮,隨時遇見古樸有致的古厝老屋。
安平海頭社魏宅於民國九十二年(2003)5月13日公告為市定古蹟,
該宅是清朝水師副總兵魏大猷後代的祖厝,單伸手的格局,是安平常見的住宅類型,
基本上為磚造建築,在牆上抹有蚵灰,屋頂為硬山頂馬背。正廳為傳統佈置,門上有
門額寫著「景星慶雲」。
安平另一棟知名的傳統民居即為天后宮右鄰的「盧經堂古厝」…..(目前整修中)
盧經堂古厝,即是王城西盧宅。為清末、日治初、中期安平富商盧經堂之宅,
盧氏當年先賣油燈起家,曾任職英國洋行,亦曾至嘉義從事糖業。
其建築形式有別於澎湖、金門、安平地區一般民宅形式,
建築前尚有一牆門,門額書有「屏山帶水」及「座對薰風」為安平最精美的牆門之一。
前廳木構精美,門上有「范陽衍慶」堂號,內懸「豐源」商號匾。
正廳供奉祖先牌位,並有盧經堂遺像,正廳兩側房間設有夾層,頗為別緻。
2003年5月台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安平由於地處濱海,沙嶼空間受限,因此巷道窄小彎曲,因而產生各種風水忌諱。
門牆懸掛劍獅,正可用來鎮宅避邪。
此外,安平人也運用刀劍屏、照牆、葫蘆、風獅爺等物品來驅邪保安。
安平的劍獅,運用木雕、泥塑、陶雕、洗石子等材料,裝飾於門牆之上。
由於每戶劍獅造型及表現不同,成為安平最具地方特色的建築風貌。
老一輩的安平人說,早期安平沒有門牌,造型各異的劍獅,彷彿就像是各家各戶的門牌。
現在, 到安平遊覽 ,其中尋找劍獅也演變成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
還記得在數年前, 這事兒似乎還不怎麼凸顯?
現在連紀念品還多以此為主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