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中后里的泰安老街,隨著舊山線鐵道的停駛與遷建而逐漸沒落,
但或許也是因為開發漸遲,反而保有老街建築的原有風貌;踏進泰安老街,紅磚牆、斜瓦屋頂與
古色古香的樑柱及拉門,散發著古意幽情。
日治時期山線鐵路的興建,自明治三十五年(1902)起分段舖設。
竹南苗栗段於明治三十六年(1903)5月25日通車。
同年10月17日苗栗三義段通車,鐵路工程繼續向南推進,但在進行現在舊山線的工程之前,
工程單位先行開闢三義至伯公坑的輕便鐵道,以運送縱貫鐵路建材至大安溪北岸,再以輕便
台車運送至內社川橋及大安溪橋工地現場。
明治四十一年(1908)開通葫蘆墩至后里的路段,這也是台灣縱貫鐵道全線最後完成的一段。
(目前的后豐鐵馬道)
不過,此段路基穿梭於連綿的山洞和高橋間,建築式樣多采多姿、景色雄偉壯觀,
為全線平添了一段引人的勝景。
泰安(舊)站於明治43年(1910)設置,原稱「大安溪信號場」,初期僅辦理列車交會,
大正元年(1912)11月1日改為「大安溪停車場」並辦理客貨運,
大正九年(1920)改稱為大安驛,至民國43年3月1日改稱為「泰安」至今,
民國87年9月23日新舊山線切換,舊泰安站廢站,所有客運業務移至新山線(新)泰安站。
泰安(舊)站原有站房初建時為木造建築,因昭和10年(1935年)4月大地震而傾斜不堪使用
,之後便易地重建新的站房, 即現今之風貌。
舊山線鐵道伴隨當地居民近百年,有著無可取代的記憶,
站前的老街還能探尋到若干昔日的樣貌….
走訪泰安老街,可以看見由綠色屋簷和米白色的門牆組合而成的木造矮房林立,
舊時的泰安農會辦事處,在農業與觀光產業的結合下,搖身一變成為住宿會館和旅客服務中心;
不遠處飄來的碳烤香味走去,可看見烤香腸攤販女主人阿鳳熱情招呼過路的旅客,
老街上,還有創店一甲子的中藥房,搭著觀光與養生熱潮,自家的食材研創出養生蛋,
是不用茶葉的養生蛋,入味的口感,綿密的蛋黃,反而令人驚豔。
站前的賣店中展示一些舊山線的歷史影像…..
包括已拆遷的三義車站,以及在震災中損壞的泰安(舊)車站。
在車站北側的小路盡頭, 設有橫跨大安溪的大安溪鐵橋,全長 637.39 公尺,
是臺灣現存最長的花樑鋼橋。
大安溪鐵橋建立於明治四十年( 1907 )是當時縱貫線上最艱鉅的架橋工程之一。
原本的鋼橋只有八個拱,1935 年地震重修後,增加至十個,橫跨於大安溪。
低頭看著鐵橋斑駁的身軀,想像列車鑽出了七號隧道,行走於大安溪鐵橋上,
如沐春風,河床上湍急的水流,沙洲上搖曳的蘆葦,歡迎著火車的到來。
橋樑至今已有百年歷史,歷經多次整修,目前為縣定古蹟……
在春光的暖陽裡,不妨暫停在泰安老街的軌跡中,
飽覽老街風貌,品嚐在地特色美食,
細細體會緩慢步調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