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鼓」一詞,佛典中有多處提及。《妙法蓮華經》云:「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無量眾生,我等咸歸請,當演深遠音。」所謂「擊大法鼓」是敲響
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

故引經典之喻,取其似鼓之形,「法鼓山」之名遂由此而得也。

法鼓山為台灣的著名佛教團體,與慈濟、佛光山、中台山、靈鳩山並稱台灣佛教五大山頭。
創建者為聖嚴法師,對台灣佛教界有著很大的影響。


按: 聖嚴法師 19312009),江蘇南通人,俗姓張,乳名保康、私塾學名志德,曾服兵役十年,
更名採薇,以准尉退伍。聖嚴是台灣佛教宗派法鼓山之創辦人,也是禪宗曹洞宗的五十代傳人、
臨濟宗的五十七代傳人,為一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
日本立正大學博士,是台灣第一位獲得碩博士學位的比丘,
法鼓山的弟子信眾尊稱為「聖嚴師父」…..

法鼓山的前身是東初老人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
農禪寺籌建於1971年,以禪修為主、務農為生,於1975年定名為「農禪寺」。
當時,「東初老人」致力於推動台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每年並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轉化
為大眾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並接著進行推廣工作。


隨後,由於農禪寺與中華佛學研究所信眾與學生與日俱增,遂於1989年因緣購得今金山
三界村的一塊土地,聖嚴法師將之命名為「法鼓山」,是以「法鼓山」於焉成立。

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動土典禮於1993年舉行。敝人有幸參與最初之整地及闢建…..

其後為了進一步落實教育的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
隨著建設的展開,法鼓山也取法中國古道場,在大殿正下方設一地宮,於1996年舉行奠基大典及
地宮安寶儀式,將三百多件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內,約定在西元3000年時才能開啟

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與經營,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終於在2001年正式落成啟用,
並將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陸續遷入,一步步地將構築中的園區具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2002年舉行大殿上樑安寶典禮,意寓著園區工程將進入另一個階段。




2006
12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法鼓山鐘樓的落成儀式。
鐘樓上立有「法華鐘」,為法鼓山之鎮山物。法華鐘,其材料是用青銅鑄造而成,重量為25噸、

鐘的內外鐘面上鑄刻有《妙法蓮華經》一部及《大悲咒》一卷。

法鼓山建築體以褐、灰、白三色為主色調,是源自對大地的禮讚,體現出佛教沉穩安定的特質。
寧靜中蘊含活潑的氣息。各建築群的施工,採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的生態工法,依山勢而築,
層次分明,內斂中透顯出開闊之氣度。


聖嚴法師早年即體弱,晚年又有腎疾等病痛,卻不減其對於社會的關懷以及佛教思想的推動。
2009年農曆正月初九下午,於臺大醫院出院返回法鼓山途中圓寂,享壽79歲。

生前已將法鼓山寺務交由方丈「果東法師」接任….
繼續確保法鼓山的法脈宗風不滅。

聖嚴師父生前曾留下遺偈給眾弟子:

無事忙中老,空裡有哭笑;本來沒有我,生死皆可拋。』

可見一代禪師之風範及氣度…..法鼓山的觀音菩薩道場,讓來山訪客都能輕鬆體驗法鼓山
的寧靜安定以及禪悅法喜,

無疑是塵世中一片祥和的人間淨土。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