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六十年時,南澳總兵<藍廷珍>和他的族弟<藍鼎元> 討伐朱一貴之亂後,其漳州、京州等地的
部下,不願歸返者約一百餘人留在現今里港地區開墾,遂成村落。雍正四年,漳州人士莊鄉生等人,
來往通商而逐漸繁榮。由東港舶運的貨物,沿溪上行至此,漸漸形成一港口,乃謂之「阿里港」….

乾隆四十七年(1872)由莊鄉生倡建「雙慈宮」於街內奉祀媽祖,同年所立的碑記中則記載:
「阿里港街、媽祖宮前、市仔頭、營盤口、仁和街、國王廟前、永安街、北勢街等處柵內各街,
正商民往來輻輳貿易交關之所。」

由此記載可知當時「阿里港街」已成為此地方之重要貨物集散市場。



日治之後,置「憲兵屯所」、「辦務支署」、「步兵分遣隊」
繼設「阿里港支廳」,併置「阿里港區役場」、「土庫區役場」為「里港區役場」。

大正九年(1920)改正地方制度,「里港區」改設「里港庄」,光復後則稱之為「里港鄉」

當地之發展可溯自乾隆年間,因下淡水溪之便,由來港以竹筏舶運貨物,是時與東港往返密切。
日治時期已初具街市規模,目前鄉公所、農會與戲院附近,有當時興建之三樓傳統街屋形式之
樓房約二十多棟,並留有神社遺跡; 戲院亦為日治時期之遺物,不過現已不再使用。

老街以中山路為主軸, 由蔡家古厝直道堤房前的里港國小,一路上有些看頭….

蔡家古厝」位於街道旁,為傳統之三合院,仍保留著門樓以及內外埕。
只是仍為私人宅落,大門緊閉,門口甚而提醒內有惡犬守護,只得在牆外遠遠探視;

但見門廳前掛有濟陽堂字樣….

再來可看見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是一棟非常獨特耀眼的老建築物,原為漳州移民來此之陳氏家廟,後來因客籍
陳姓移民陸續遷入,而成為一大祠堂,現今與台北、新埔、台南、永靖等地陳姓宗祠共享台灣
五大陳氏宗祠,據聞廳內有同治七年所立「翰林」、以及光緒時所立「選魁」二塊匾額,

只是未能入內一睹,不知其所緣由。

中山路旁有一棟日治風格建築,
不知是否為農會前身之里港信用組合」? 抑或為鄉公所前身之里港庄役場」?
 
來到里港分局旁的中山公園,其中保留了昔日里港城南北門之門額, 及一段神社玉垣….

道光十五年(1835)鑒於盜匪充斥,提議建里港城,以環植刺竹為垣,用珊瑚礁石建城門,
設東西南北四個門。據說城牆內有二尺深的河溝,士兵以河溝為巡邏的走道。

現今,里港城的城牆完全無跡可尋,城門在近代陸續被拆除,只剩北門和南門的門額…..


里港公園內的「呂岳德政碑」,額刻「甘棠遺愛」。
呂岳,浙江餘姚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秋履任鳳山縣阿里港縣丞,治績循善士民稱慶;
三年秩滿,至乾隆五十年(1785)初離去。士民感戴,立碑頌德,即成本件碑記;

碑陰為『呂岳德政碑發現記』。碑碣原文:
『道光貳拾玖年柒月,重建下淡水分防衙署瓦房、草房參拾伍間;次年陸月工竣,報勘立案。
就地掘得此碑,重立衙前,以垂永久。鳳山丞大興馬克惇記。』


根據臺灣總督府文書記載:「里港神社」於昭和 10 12 26 日鎮座,無格社,
祭神為天照大神、水波能大神、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等。

國府接收後,神社遭拆除改建為里港分局內的體技館,館外現仍保留小段玉垣。
現今里港分局之原址, 於日治時期是為里港武德殿….



跨過小橋,來到里港國小的校園操場之中….當真是綠樹成蔭;

正門圍牆內有一「敬字亭」,是昔日「雪峰書院」之遺跡。

清乾隆年間,阿里港人文薈萃,屏東三大書院中之「雪峰書院」,其原址即座落於里港國小,
創立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的里港國小,原為「阿里港公學校」,是屏北第一所正式學校。

迄今也已歷經百年….

國小正對面保留了連棟之街屋, 店號為<陳英泰> ,

保存完整之連棟的街屋,
為里港老街保留了較為完整之舊街影像。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