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地區有句俗諺:「有水頭厝,無山仔兜富」。山仔兜即是< 珠山聚落>。民國初年,珠山村多
僑客,曾是全島消費能力最強,教育水準最高的村莊。遠眺珠山村,薛氏家廟和大潭唯一直線,右邊
的大社,左邊的小社,正好都面向大潭,燕尾、馬背、紅磚、白石,戶戶相望,臨水而居。

珠山村有「七星流穴,四水歸塘」的好風水,意指珠山村有七座水潭,水源滾滾不絕,四水歸塘則
表示其四面水流皆注入於大潭中。

<薛氏家廟> 位於雞奄山之簏,乾隆年間建築,居高臨下,風水絕佳。
薛氏家廟,木刻石雕,小巧精緻; 教廟前立有數對旗干座….

元至正五年(1345)門珠山薛氏開基祖<貞固公> ,因避難渡海至浯洲,於是便在此定居。
當時選擇了太文山和龜山的中間盆地,村名稱之為「薛厝坑」;後來聚落慢慢移徙到了現在的
雞奄山和龜山的中間,堪輿家譽為「四水歸塘穴」,

正所謂「大池滄滄,巨石巖巖,樹木暢茂,蔚予深秀,爰是而族焉,因取名龜山兜(又稱山仔兜)
如此聚落因地形聚居,在祖厝之左叫「大社」,在祖厝之右稱為「小社」。


山仔兜」的傳統民建築大抵是用泉州石建蓋,不若其他村落多用金門自產的花崗石建蓋。
觀看珠山村大社、小社、前田三處甲頭的建屋,竟然有燕尾和圓脊(馬背)的差異:
小社多圓脊屋,大社多燕脊屋,前田亦多圓脊屋,只有一棟燕尾屋。


傳統建築中最著名的當推<薛永南兄弟洋樓>

薛永南兄弟洋樓,是薛家兄弟三人,旅菲成功,於民國十七年(1928)共建的洋宅。
大宅內,曾四代同堂,兒孫高達五十多人,黃髮垂髫,歡聚一室。

清光緒十五年(1890),珠山薛水南兄弟前往菲律賓伊里安,致富後,民國十七年返鄉,
在龜山南麓興建了洋樓
成為珠山第一個在菲律賓謀生發達後返鄉興建番仔樓的第一人。

大潭旁有一棟二落古宅,為清水師參將<薛師儀> 的故居,名曰<將軍第>。
其人在道光、咸豐年間搜捕海賊,平「小刀會」匪首黃位、黃德美等人,迭建軍功,
歷任金門協鎮、金門鎮總兵等要職,卒贈二品武功將軍。

薛氏族譜》中有一段記載:「……同時後浦盧成金,咸豐三年正月投金門鎮標充任,咸豐九年補
福建水師左營守備,十一年以都司任用。同治改元,署理金門鎮右營游擊,由於同僚關係,師儀有女
,閨名習音,嫁與盧家次植志為媳…..。」

原來與後浦將軍第之<盧成金> 尚為兒女親家。

門廳內懸掛著<總戎>的匾額,象徵其尊崇地為….

現在金門人則喜歡說這是「省主席的家」,因為現任福建省主席<薛承泰>,正是將軍第的後代子孫。


<大夫第> 則位居珠山大社外圍,為雙落加左右護龍的傳統建築,格局十分可觀,


大夫第係<薛紹> 兄弟在呂宋經商致富榮歸,家財萬貫,清末葉,捐官爵以光門第,賞賜大夫第
榮銜,建二落厝,大門懸掛大夫第匾額一方,牆基用花崗石雕琢雲紋,屋角
樹鳳尾,大門前兩側有
樹椲杆石柱,宅側設有書房和花園,相當氣派。



外觀的六角砌磚,是金門民居少見的精緻手法,更是列為歷史建築中少數做為民宿的一棟,
值得到訪的遊客留心欣賞細細品味。

 

<薛永邁洋樓>為一落二櫸頭加右護龍疊樓,中西合璧的洋樓形式,建於民國十八年(1929)
地處珠山的將軍第、上書房的正後方、濯岩(村中大石)左後方…..

薛永邁先生畢業於菲律賓美術大學,繼而在菲律賓與新加坡經商,致富後返家重建宅第。

臨近的<歐厝聚落>, 居民以歐陽姓為主;

歐厝現今所見建築,多為清道光年間所建,由橫亙中央之街道分為上、下社。
上社以宗祠、愛華國小、順天商店、二落大厝群為主,築有許多隘門,界定共同空間領域,
表現出防禦建築群組織特色。



最代表之古厝當推<歐陽鐘遠洋樓>

<歐陽鐘遠洋樓>,建於民國初年,是金門現存最早的洋樓。
旁邊的六路大厝是隘門環繞六落閩南式建築。


真是一處遺世獨立的僻靜村落….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