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十三年(1888) 台灣建省,巡撫<劉銘傳> 奏准將全省劃分為台北、台灣、台南三府,
以台灣府為首府,於東大墩、橋仔頭、新莊仔間,建築城垣、衙署、廟宇,以為省會及府、縣城。
光緒十五年八月,台灣知縣<黃承乙>奉命設計監造,以紳士<吳鸞旂>為總理,先建八門四樓。

至光緒十七年卲友濂任巡撫時,已完成北門、小北門至西門一帶之工程,
後因經費難籌,築城工事遂告中止。

(望月亭整修中)

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人據台,翌年置台中縣治於東大墩,改大墩街台中街
嗣因修築街道,而將原有城垣拆除。明治三十六年(1906) 3月,台中地方人士集議籌建台中公園
,擇定砲臺山即林家花園 <瑞軒> 一帶,興工建築,並將舊縣城北門樓(原位於今公園路自由路
交叉口)
移至於園內小半山間,是歲十月二十八日完工。

舊城北門樓移至此,終因滄桑之變,風雨之侵,原物多已毀損。
民國三十七年,市長陳宗熙曾與修葺,並易名為「望月亭」。



亭簷下仍保存著光緒十七年(1892) 知縣<黃承乙> 所獻之「曲奏迎神」匾額;

而台灣府城卻早已無跡可尋…..


望月亭旁有一<更樓>建築, 原原<吳鸞旂公館> 所屬之更樓,因故遷建至此;

更樓原本位於翰弟里大智路上,原為清朝富商<吳鸞旂> 家中之更樓,建築於光緒年間,
稱之為「吳鸞旂公館更樓」,為目前全省碩果僅存的一座更樓。


按: <吳鸞旂> 前清監生, 為當年負責興建臺灣省城督工總理,為中部地區富甲一方的仕紳,
人稱「吳部爺」,曾建有公館之豪宅於城內新庄子(現臺中市東區德安購物中心)

日人據臺後為鞏固其統治,大量籠絡地方權貴,吳氏忝為寵幸之士,
日畀以重任授以紳章暨勳六等,又聘之為臺中縣參事,及惠以鴉片特賣等實業特權。



臺灣光復後,吳氏哲嗣吳子瑜
先生,將該公館售於國大代表<顏欽賢> ….




吳鸞旂
富甲一方,除了大智路上的豪華公館外,在台中
後火車站附近尚建有一座名為「天外天
的戲院,專用於招待親朋好友的娛樂場所,光復後曾一度為「國際戲院」,目前已被拆毀。

民國十年,吳鸞旂過世,其在大陸各地經商的獨子<吳東碧> 返國,遵照其父遺囑
建造祖墳、花園於台中太平庄內(今太平市)。(詳另篇–吳鸞旂墓園)



更樓的造型為兩式門樓,在門旁有一對聯:「欲
登高處窺四野,且聽譙樓報幾更」,歇山式加上
燕尾翹起的屋頂,上層為門房,四周有小欄杆和花磁磚片裝飾,壁上磚工細緻,

1952年時,台中市政府向當時國大代表顏欽賢購買該公館用地,作為興建台中孔廟用地,
後因該地堪輿不宜興蓋孔廟,市政府決定將公館予以標售,鑑於吳鸞旅公館有將近百年的歷史
,尢其更樓是台灣僅存的中國式更樓建築,為維護歷史古蹟,保存文化遺產,決定將更樓部份
遷建於台中公園內,並於1983年完工,好不容易保留此一建築….


更樓又稱「鼓樓」,俗稱「譙樓」,用來巡守,並敲鑼報時。

可說是目前台灣碩果僅存的中式更樓建築物,


 
精美及珍貴之處自不在話下。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