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為<石底鐵道>的平溪支線, 當年這條沿著基隆河谷修築的鐵道,是由礦業巨子<顏雲年>花了230萬銀元,
為了採煤而建,共有大華、十分、望古、嶺腳、平溪、菁桐六個車站‧鐵道讓這些原以農耕為生的山城聚落,
及時參與了黑金開採的熱潮‧十分車站原名為< 十分寮駅>, 是支線上最大的車站….
十分站是平溪鐵路線上最大站體區,所有往返的火車均在此會車,
司機將古老的銅製路牌在此交替。
在車站旁可見重光煤礦的堆煤場,見證昔日以人力來推運煤車的過往情事。
此外,<十分老街> 及<靜安吊橋> 也是許多遊客駐足取景留影好地方….
<靜安吊橋> 建於1947年,跨越基隆河,連接十分村和南山村。
原為工礦公司所屬的十分礦場建造供運煤之用,礦業繁盛期,台車忙碌往來於吊橋之上。
礦場結束經營後,整修成為人行吊橋,提供當地居民使用,而後分別於1993年及1998年進行整建後
優美浪漫,漫步其上俯瞰基隆河岸及老街風光且近十分車站,故成為觀光景點。
(靜安吊橋原名南山吊橋,2009年突然掉落溪底, 不知是否以重建完成?)
吊橋此端的<樓仔厝>,昔日為礦區辦公室之用; 現以闢為參飲空間及民宿場所.
煤礦曾經是平溪的經濟命脈,在其鼎盛之時,為其全鄉所賴以為生之依靠,
近來雖已沒落停採,但「礦坑、老街、古宅」仍昂然佇立,且成為該地特區之特殊人文景觀。
車站左側巷內本有日治宿舍數棟,庭院深深不已,多已拆除不見踪迹….
(小時候曾隨父親至該處造訪表叔公,隱約記得在日式宿舍內的印象?)
目前僅存以枕木構築之圍牆, 仍不失其和風韻味….
延著鐵軌來到大樹下,古老的飲食店裡,簡單的麵食以告慰肌腸;
老街上仍隱約可見數棟昭和年代之兩層街屋, 山牆簡單的洗石子式樣, 但見其素朴之美;
延著曲徑漫步於老街僻靜一隅; 小學校園裡綠意仍盎然。
十八世紀中葉,福建廣東一帶,戰亂連年,飢荒頻繁,乾隆六十年(1795)泉州安溪胡姓四兄弟
橫越台灣海峽,由瑞芳庚仔寮(今瑞濱)經九芎橋進入六份(今大華)及新寮、十分寮屯墾,
嘉慶三年(1798)返回原鄉恭請媽祖,祈求保佑行海平安。後運來石材,於現址蓋小廟供奉。
道光八年(1828)第一次擴建。後因戰亂,直到光緒七年(1882)再度改建。
其後歷經數次改建,目前廟埕右前方仍保留一塊大正八年(1919)年重建時勸捐之<成安宮碑記>
(碑記捐金芳名上赫然有許多熟知之名單)
位於街尾的選煤場,是<台灣煤礦博物館> 園區的礦坑坑口….
台灣煤礦博物館前身是成立於1967年的「新平溪煤礦公司」,由於礦產枯竭於1997年停止開採,
礦場即走入歷史,留下荒廢的園區。之後經過改建,為現在的煤礦博物館。
由此可藉由步行或搭乘獨眼小僧的台車前至深山內處的坑口….
(車輛亦可直達)
館內保留台灣煤礦業相關文物、歷史資料與開採工具;並且在館內設置一處原尺寸搭建的模擬坑道,
為了能讓參觀遊客真實了解礦工作業情形,模擬礦坑完全依照實際比例條件建造,從煤炭的形成、
分布、開採到運送,讓您如同置身於坑道中。
老街與鐵道相互依存,民宅緊鄰鐵道兩側興建,坐在老榕樹下的麵攤吃麵,列車緩緩從身後駛過,
居民與鐵路形成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侯孝賢電影「戀戀風塵」的海報上,那對穿著高中制服的男女所走的鐵道旁,狹窄的街道,
火車就從兩排民宅的中間駛過,與民宅距離僅隔咫尺,沒有高高的護欄或柵欄阻隔,火車來來回回
地從屋前駛過,老人家坐在門前聊天乘涼,小孩們自在地在鐵道兩側嬉戲,景象悠然自得。
彷彿之間,憶起了那一年我們共同追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