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埔老街因是基於拓墾目的而發展起來的,所以聚落內巷道十分緊密以達到防禦效果。
該街區的重心分別是金廣福與當地信仰中心的慈天宮,慈天宮以東的建築多為土埆厝,為傳統式聚落;
以西的部分多為長條型街屋,其第一進多為兩層樓高,面寬三開間,是地方情勢安定後才發展的區域。

道光十四年(1934),淡水同知<李嗣鄴>為了積極防番保民開疆起見,諭令姜秀鑾(粵籍)
周邦正(閩籍)集資合股,以「金」代表官方,「廣」代表客家,「福」 代表福佬,而組成
「金廣福」墾號, 入墾大隘地區。

當「蕃害」平息后,北埔進入農、商業型態,整個聚落也逐漸往周邊區域擴張。

聚落商業活動原本主要集中在「金廣福公館」「慈天宮」之間的街肆,也開始擴向聚落外面。

慈天宮前的<北埔街> 即昔日之北埔老街….從廟前街到南興街口的這一段,過去稱為「頂街」,
而從南興街口繼續到北埔國小的這一段則稱之為「下街」。

金廣福的墾務在進入日治時期後宣告解除,但北埔仍然熱鬧不減。
此地在當時設有茶葉試驗場,由於所產茶葉大受日本本土歡迎,所以一時工廠林立,直到1964年茶葉
大王<姜阿新> 的公司倒閉為止,
北埔的茶業才衰落。

而除了茶業之外,北埔的繁榮還得利於附近的煤礦,然而在礦藏枯竭後,北埔也跟著衰落。

之後因為原在北埔街上的北埔鄉公所遷到中山路,以及臺三線拓寬等因素,此地幾乎完全失去
昔日商業盛況,不過由於客家風味小吃與老街懷舊風潮,使得此地轉為觀光勝地。



一般遊北埔老街通常是直搗老街核心(亦即慈天宮周邊),
此次以另一種路線探尋,重新審視少為人知的
北埔街弄的另一種風貌…..

這一次將車停於北埔國小附近,打算以步行的方式來親近北埔的各個角落;

< 北埔國小> 前身為< 北埔公學校>

1898 年,三月設「新竹國語傳習所北埔分校場」於慈天宮,
十月改稱「北埔公學校」,並以慈天宮為臨時教室。

1901 年,北埔姜家公號「姜義豐」代表人姜振乾捐贈校地,「北埔公學校」遷至北埔國小現址。

昭和十五年四月,改稱<北埔國民學校>
走訪校園之內,發現一疑似日治時期升旗台之遺跡,另於花壇內看見一<手作校長記念碑>….

北埔國小右轉長興街,衛生所左旁,有數棟日式建築,猜想是當時公學校校長宿舍一類之木造建築;


沿長興街走至街尾,有路通往南埔一帶….

(此處已於坎腳,遂沿著斜坡上行,繞行回北埔市區內)

回到街道,一瞧路名為<城門街>, 難不成此處昔日設有隘門?

大正四年(1915) 在日人都市計劃強制進行下,原本的莿竹城牆因防制瘧疾而被拆除,
而「下街」也被斧正,並建立擁有大正風格建築立面的牌樓街屋。

 

1935年全省大地震,北埔許多房舍損毀,日人趁此際頒行另一都市計劃,實行市區改正。
一些如:秀巒街、公園街新闢的道路,
使聚落空間規劃為之丕變, 煥然而一新。

姜阿新宅是一座洋式風格、內部以原木為主要裝潢的住宅,
樓高二層,入口有突出的「車寄」空間,
顯得十分氣派,正立面基腳部份採用大塊石材,給人穩重感,上段牆面則為混凝土仿石材表面,


開口部以精緻的洗石子工法,塑造洋式建築的花草裝飾,屋頂則為四坡式,其代表日治時期的

營建技術以及和洋混合式的文化風潮。

是老街中的代表建築….

北埔街兩側不時也有立面牌樓之店面,但大致已所剩無多….

只是這些建築在前幾年道路拓寬后,原本極具特色的建築與騎樓大多消失,只剩幾座未拆的老屋
,及多少維持原貌的新建築,摻雜在平板的
樓房之間。

目前仍以商業為主,有電器行、雜貨店、花店、鞋店、中藥店、飲食店,另也夾雜一些住家。

街上平日十分安靜,車流量不多, 熱鬧情況反不如廟前街
地方居民泰半對當初拆除老屋與騎樓之後的期許有些失望….

北埔慈天宮前的小吃街長僅數百公尺,卻群集了北埔、峨眉一帶最具代表性的客家美食,
手工油蔥、紅槽肉、醃酸菜、筍乾、粄條、水晶包子等應有盡有,口味道地價格實在,
絕對是老饕必逛的美食前哨站!

不能錯過的,是北埔獨特的「擂茶」,沿著慈天宮前的北埔街、廟前街走走,有多家講究
懷舊氣氛的食堂和茶藝館可供選擇,一邊「擂」茶,一邊沖入熱水品茶,既能吃巧也能吃飽
,尤其和三五好友一起「擂」,更是一般茶葉所享受不到的樂趣。

廟前名店「北埔食堂」以傳統客家菜與自製的客家醬料著稱。

店內以古樸的木製桌椅、飯桶及菜櫥陳設為主,古色古香,在此用餐宛如回到家,備覺親切。
招牌菜「紅槽鴨」將紅槽風味發揮得淋漓盡致;「蒜仁豬腳」的風味也相當不錯。
整隻豬蹄燙熟後,送進冷凍庫迅速結凍,要吃的時候取出隔水加熱,皮Q肉嫩。

沾肉用的醬汁也是特製的,以辣椒、蒜及獨家調味料混調而成,淋在豬腳上,
大老遠就聞得到肉香蒜香,非常迷人了。

這也是老街上貨真價實的老店…..

(秀鑾山上還有一些日治時期遺跡, 他日再訪.)

走一趟不同的北埔老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