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宗祠> 位於芎林鄉下山村4鄰36號,約建於明治四十四年(1911) ,由<鄭昌統> 邀集族人出資
興建,作為下山地區鄭氏家族的宗祠; 至今約有近百年的歷史。鄭氏宗祠無論是在規模或是華麗程
度,在整個芎林地區都是首屈一指的。
鄭氏宗祠是芎林首屈一指的傳統建築,格局為一堂五橫屋,中央正廳部分是祠堂祭祀空間,兩側橫屋
則為子孫居住空間,在建築使用材料、斗子磚疊砌、木雕裝飾、泥塑彩繪及屋脊起翹均展現出精湛
的匠藝及華麗程度。
下山村位於芎林至竹北的中途,臨近還有上山村與之區別….
鄭姓一脈系出姬宗,周厲王少子友,係周文王十一世孫,周宣王弟,宣王二十二年(前806) 封為鄭伯
於西都畿內地,世稱<鄭桓公>,為鄭氏第一世祖。
鄭氏歷代祖先世居河南、陜西。1247年七十世祖<碧泉公> 出仕為官,移居福建省永定縣。
碧泉公(又稱清之公),十八歲中進士,三十六歲時,宋理宗時封為大學士,後官拜左丞相。
明代時,八十四世祖文吾公隨子思輝公移居潮州府揭邑霖田都河婆埔尾寨, 是為揭邑開基祖。
傳至九十世祖德謙公生五子,長子振開公,次子振能公,三子振科公,四子振先公,五子振清公。
九十一世祖振先公(來台始祖),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帶長子家茂公(時六歲)來台開墾,居於
竹北一堡九芎林下山水尾一帶(現今鄭氏宗祠地)。
振先公幼時貧困,但尊禮勤奮,敦樸崇孝,品行端方,隆師重道,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樂善好施
,急公好義,憐孤恤寡,視一族如一身,待姪猶子,志存光宗裕後。
來台之初以破鍋為器,並以養鴨為業,備嘗艱辛,積極墾荒,建設家園。
經親身創造,一櫞尺土,皆其所遺。至道光年間(1821)遂成家業,蔚為當地大戶…..
道光三十年(1850)鄭氏祖先於現址建立祠堂,並成立祭祀公業「萬善堂」;
是為芎林最早建立公嘗組織的宗族之一。
明治四十四年(1911)由<鄭昌統> 邀集族親集資興建宗祠,並定期於農收後舉行祭祖;
芎林傳統民宅的臺基,多以卵石砌與塊石砌為主,通常正身與橫屋的內側是用條石,外側則用卵石。
鄭氏宗祠的正身雖然只是單落五開間,但是橫屋部份除左右各一外,另在左橫屋外加蓋外橫屋五條,
使橫屋總數多達七條之多。
宗祠的臺基為塊石砌,牆基則正身為塊石砌,橫屋為卵石砌。
牆身均為斗仔砌紅磚牆,正身明間退凹成檐廊,大門柱子與前檐柱均為方形水泥柱,並刻有對聯。
左右窗戶上緣也有題字,分別為「竹苞」與「松茂」。門上匾額上書「鄭氏宗祠」四個金字。
門聯內容為「詩禮簪纓垂世澤、池塘楊柳映祠門」。木結構的桁樑部分,施予相當的彩繪與雕刻。
正身屋脊採燕尾起翹,橫屋山牆採馬背形式;山牆上設有鳥踏,鳥踏與屋脊間開有綠釉花磚氣窗
與簡單的山花泥塑。院牆牆基為卵石砌,牆上開設仿作竹節窗。
在芎林地區的傳統民宅中,可算是富麗堂皇…..
鄭氏宗祠背倚三段崎,面前是無垠綠油油稻田,建築形制極為優美;
平日鐵門深鎖,從竹節窗內望,格局與新埔張氏家廟類似, 彩繪設色似乎出於相同匠師之手….
正廳採步口通廊,廊柱採方形石柱,雕工精美,彩繪艷麗,左右堂屋採凹壽門面,磚砌出挑墀頭
,火庫起屋身,工構嚴謹;而左二、三、四橫屋則為後續子孫陸續所增建, 目前尚有人居住。
「鄭氏宗祠」見證客屬墾民開發芎林的歷史意義,縣長<鄭永金> 也是其派下裔孫之一,
宗祠目前尚未列入歷史建築或古蹟之列.但卻有亟待有關單位的重視以及保存。
臨近尚有一鄭姓古厝,門額曰<書帶草堂>
維護的狀況也不錯….
宗祠後是三段崎古道的入口,可直達新埔的石頭坑(今寶石)地區
附近田野中落破的古厝…
見證這一方土地的拓墾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