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是指當時人們所處的現世,即現代、當代、塵世之類的意思。
浮世繪(Ukiyoe)是興起於江戶時代的一種民間版畫,雖具有藝術風格,卻因當時的日本人視之
為宣傳單或海報,不予重視,因而在江戶末期至明治時代之間(十九世紀後半),大量流傳海外
所謂「浮世」,語出佛教用語的「憂世」,十五世紀則擴充解釋為「塵世」、「俗世」,
十六世紀以後更泛指妓院、歌舞伎等所有享樂世界,理所當然浮世繪也包括了春畫。
浮世繪的魅力在於其高度的藝術價值上,又因是當時的通俗繪畫,題材多取自民眾生活習慣與
日常景象,加上獨特的色彩與創意,每幅皆具有鮮明的日本民族風格,也反映當時的文化背景…..
浮世繪也算是版畫的一種,由原畫師、雕版師、刷版師三者分工協力完成。
原畫師將原圖完成後,由雕版師在木板上雕刻出圖形,再由刷版師在版上上色,將圖案轉印到紙上。
要上多少色就必須刻多少版,因此顏色越多,製程就越繁雜。
雖然是協力完成的作品,但一開始只有原畫師才能落款,後來也有刻版師的落款。
一般說來,浮世繪的祖師是<菱川師宣>(1618~1694),
本來只是專門畫些以文為主、插畫為輔的插畫,後來插畫逐漸發展為單獨的一張版畫。
繼菱川師宣之後的則是<鳥居清信>,擅長於美人畫,主角多是已婚婦女,而且畫風明朗、健康,
毫無病態美人的矯揉做作。
<鳥居清信> 使用墨色以外的顏色創作的作品開始出現,主要是以紅色為主。
使用丹色(紅褐色)的稱丹繪,也有在紅色以外又增加二、三種顏色的作品,稱為紅摺繪。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鳥居派與歌舞伎業緊密合作,為歌舞伎設計、繪製看板,
直至今日,現代歌舞伎的看板仍保有當時流傳下來的風格。
在明和年間(1764~1772)那幾年,興起一股「繪曆展覽」熱潮。
為因應這種大量需求,<鈴木春信> 等人以多色印刷法發明了錦繪,
浮世繪文化正式邁入鼎盛期。
這時,浮世繪已由初期的三色版畫進化為十色以上的彩色「錦繪」。
安永年間(1772—1780),<北尾重政> 寫實風格的美人繪大受好評。
<勝川春章> 則將寫實風帶入稱為「役者繪」的歌舞伎肖像畫中。
之後著名的<喜多川歌麿 > 更以纖細高雅的筆觸繪製了許多以頭部為主的美人繪,
將浮世繪最讓人驚豔的一章,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歌川派> 是江戶時代浮世繪界的最大宗派。
日本浮世繪界自十八世紀初直至今日,均深受歌川派的影嚮。
其始祖則是<歌川豐春> (1735~1814),生於神奈川縣伊勢原市歌川村,因而取名。
豐春的門生人材輩出,初代襲名的<歌川豐國>、第二代<歌川豐廣> 均留下不少永垂不朽的傑作,
豐廣的門生又出現後期給予歐洲印象派畫家很大影嚮的<歌川廣重>,
豐國的門生則有國政、國貞(後襲名三代豐國)、國芳等留名後世的人材。
自國貞襲名三代豐國後,歌川派逐漸形成龐大集團,門生最多時高達二百數十名。
當時的德川幕府第十一代將軍<德川家齊>,不但賞賜家徽給歌川派,並給予自由出入各藩的特權。
此外,又將瓦版印刷品之類的出版權交給歌川派主導,可說是江戶時代的傳媒機關…..
(相當於現代的週刊、月刊雜誌)
歌川派主要的表現在於役者繪方面,
<歌川國貞> 師承歌川豐國,以更具力道的筆法繪製。
另外,<歌川國芳> 等人開始創作描繪武士姿態的「武者繪」。
其水滸傳系列非常受歡迎,在當時的日本引爆了風潮。
逐漸有了花鳥繪以及名所繪等題材出現,
卻也難掩沒落的宿命…..(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