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文昌祠>位於苗栗市綠苗里中正路756號,民國74年公告指定為三級古蹟。 苗栗文昌祠為一座
三開間、兩進兩廊式平面配置的廟宇,建築物坐西北朝東南,戊山辰向,呈矩形縱深配置,計由照牆、
左、右山門與前埕、前殿、內埕牆廊、拜殿及正殿等空間組構而成。
康熙二十三年(1684)起苗栗地區隸屬於臺灣府諸羅縣。隨著移民的增加和地位逐漸重要,雍正元年
(1723)臺灣北部增設淡水廳及彰化縣,苗栗地區屬彰化縣管轄,雍正九年(1731)改歸淡水廳管轄,
光緒元年(1875)增設臺北府,將淡水廳分為淡水、新竹兩縣,苗栗隸屬於臺北府新竹縣。
臺灣建省後,苗栗正式設縣,隸屬於臺灣府。
開發之後文風日益鼎盛,讀書考科舉的人越來越多,因此在光緒八年(1882)例貢生<林際春>、
廩生陳萬青、生員黃文龍、監生邱蘊常、范炳輝等人倡議建造文昌帝君祠,延聘堪輿師監生
王東海監造,規模為一座二進及左側護龍,共十六間。
工程於光緒十一年(1885)完成,同年、董事<林際春>由新竹背負文昌帝君神像入祠安座。
光緒十五年冬(1889年)首任苗栗縣知縣<林桂芬>抵任,因當時苗栗縣初設,所以把文昌祠作為
暫時的辦公場所,一年後才遷到新建完成的衙署。
光緒十八年(1892)、又在文昌祠內的倉頡廳及左護龍設立<英才書院>,做為苗栗的文教場所,
割臺日治後,書院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而文昌祠一度淪為日人的憲兵駐屯地、公學校分教場以及
支廳宿舍,也因而遭到嚴重的破壞,兩側廂房也被歸畫為店舖, 致使格局變得狹隘。
昭和十年(1935)4 月 21 日中部大地震,文昌祠正殿屋頂破損、泥塑神像因雨淋塌毀,所幸
主要的樑柱木石結構受損輕微,得以原貌修復….
民國 58 年,文昌祠管理委員會曾經進行大規模整修,白灰牆面改貼瓷磚,左右山牆、照牆改建,
民國 72 年因大木結構彩繪剝落,重新油漆。正殿、牆廊木架結構腐朽嚴重,加蓋石綿瓦屋頂
設施補救,傳統建築風貌盡失。
民國 74 年公告指定為三級古蹟後,古蹟維護修復工作隨即展開,修復工程於 1997年開工,
2002年完工。
苗栗文昌祠是一座三開間兩進兩廊的合院式祠宇。
祠前有寬闊的廟埕,埕前有一道照牆與道路隔開,照牆左右設出入的山門各一座。
前殿外檐裝修多由砂岩雕成,正面開三門,抱鼓石特別碩大,是其他廟宇比較少見的。
中門左右鏤雕石質夔形圓窗,形式古樸。大木結構多用角形樑,是主要的特色。
重要楹聯包括:
下觀而化 群瞻山斗 始制文字
官府應天垣龍光溪遠 奎婁占地脉鰲首峰高
前殿開三門,門用石框,左右框間的餘塞板,是砂岩雕成,用絛環板分畫出頭、身、群三部份。
其中以居中的透雕漏窗最為醒目,窗用外方內圓、圓內雕六螭櫺花,圓框外四角浮雕寫意的
蝙蝠各一隻以填補素平的框面,中門門框上刻楹聯,左題「文衡掌兩大」,右題「帝總炳千秋」
中門門框前,安碩大的捲螺紋抱數石,次間門框,則改用方形成對的石枕。
位於苗栗喧鬧街道旁,近年來來此祭祀祈求考運順遂的莘莘學子日漸增多,
顯示傳統文化終於又在年輕一代心目中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