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於明治29年(1896),當時稱為<台中國語傳習所牛罵頭分教場>,隔年(1897)學校成立,
順理成章的以<牛罵頭公學校>為校名。大正十年(1921)牛罵頭公學校改名為<清水第一公學校>,
大正四年(1925) 改名為<清水公學校>, 昭和十六年(1941)改為清水南國民學校,沿用至光復….
明治二十九年1897年,日人為使臺灣人學習本國語(日本語)而於鰲峰山下成立< 台中國語傳習所
牛罵頭分教場>,成立之初是借用清水街文昌祠的廂房上課,後來利用文昌祠北邊的土地蓋教室,
後來因為學生人數逐漸增多,而於昭和十年(1935)遷至今天的光華路旁。
遷校之前的1925年學校名稱改為<清水公學校>, 配合遷校大興土木, 現今校舍多建於此一時期,
(是否也是建於中部大地震之後? 遷校是否也與震災有關?)
昭和十六年(1941)配合改制又改名為<清水南國民學校>,
光復後1945年改為<清水國民學校>,1968年改為<清水國小>迄今, 也算得上是所百年小學。
早期政壇名人楊肇嘉先生、教育家楊丁、諾貝爾獎得主朱經武博士、以及舉世聞名萬人景仰的
證嚴上人均為清水公學校早期的校友….
校內的老建築仍十分完整,清水國小主體建築是日治時期典型的ㄇ字校舍和大禮堂,老樹、古鐘、
古樸的教室,異於一般現代化建築的校舍建築。
清水公學校之校舍於竣工於昭和十年(1935年),當年的建築配置包括了教室、講堂、宿舍等,
教室與入口門廊連結呈現U型,早期慣稱ㄇ型教室,後以面對門廊方向觀之,改稱為U型教室。
U型教室內側為走廊,廊下有長長一列立柱,教室牆面以清水面磚組砌而成,歷經歲月洗鍊,紅磚
依然質感溫潤,與柱廊共構出濃厚的歷史氛圍,教室為方便學生通行,每五間教室有一拱型穿廊,
而以U型設計,致教室成南北向,避免東、西兩側開窗,防止西曬並使教室採光均勻,使內部空間
品質良好,也有利通風及散熱。
由於教室為木構架,為避免木材潮濕腐朽,磚牆與屋簷交接處,均設有橢圓型通風口,
並加裝網子防止昆蟲、鳥類飛入,藉以保護木構造建築。
大禮堂建築主體結構為鋼屋架、承重磚牆,並有RC扶壁柱及圈樑等共同組成,牆體主要為磚牆,
建築平面為長方形。外牆原本與教室同為清水磚面,下方踢腳洗石子,後經校方多次噴漆,致使
外牆變成米黃色,而屋頂原來則舖設石綿板瓦,光復後改舖石綿浪板。
禮堂右側即是一排宿舍,僅一矮牆區隔,校長官舍為單棟建築,興建於西元1935年,
教師宿舍則屬二戶建官舍,興建於西元1935-1940年間,
大正昭和時期(1911-1945)日本政府大量引進西方建築技術,此一時期建築常表現西方語彙;
清水公學校即建於此一時期,因此建築亦呈現此一時期特色。
U型教室中央門廊為早期主要入口,門廊內側立柱及雨庇搭接處以水平線條為裝飾,二側立柱
鋸齒狀紋飾等,皆為藝術裝飾風格(Art Deco)特徵,此一風格式樣亦延伸於教室、講堂;
教室磚牆下方踢腳洗石子水平凹凸線條、走廊列柱柱礎及上方與屋頂搭接處幾何特徵明顯,
凹凸水平線條亦呈現於講堂外牆,這些皆是藝術裝飾風格(Art Deco)式樣的語彙,整體建築
風格一致,與校門立柱相互呼應….
成排宿舍建築群,坐落於鎮南街角,建築格局、形式大致保存良好,並與講堂、U型教室連結成
極具歷史特色的校園空間,極為難得。
可說是將校園納入古蹟範圍的活化案例….
博彩现金网
在我们的友谊旅途上有时你看不到我在你身旁,不是我把你遗忘不是让你独自一个人走,是我选择走在你的后面,当你不小心跌倒我就跑上去……踩两脚…
博彩现金网
在我们的友谊旅途上有时你看不到我在你身旁,不是我把你遗忘不是让你独自一个人走,是我选择走在你的后面,当你不小心跌倒我就跑上去……踩两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