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埔庄>為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 市區改正後所存在之行政區域名稱,轄屬於台中州大甲郡。

外埔庄轄域內分為六分、馬鳴埔、鐵砧山腳、大甲東、內水尾、磁窯、土城、廓子等八個大字。
<內水尾>則位於外埔市街的西南側 , 現則以水美路與甲后路相聯 , 現統稱之為<水美村> …..


外埔是一個典型的河階地型,東起月眉山與后里(內埔)鄉為界,西接大甲鎮,南藉大甲溪與
清水鎮為臨,北隔大安溪與苗栗縣苑裡鎮相望,地型由北向南依次分為五崁,其高度由東南向西北遞降。

低崁地區(中山、馬鳴、大東、鐵山、土城、廓子),因有大安溪水及崁下泉水可用,開發較早。



高崁地區(永豐、六分、三崁、大同、水美)早期灌溉不便,開發較遲雜草叢生,為所謂的「埔」地,
以月眉山為分界線,以東稱「內埔」,以西稱「外埔」,是以,前人所稱「外埔」只是一個地區的總稱。

清光緒年間,有墾戶集資興築北圳二條,從七塊厝(后里泰安村)起,引大安溪水灌溉墩仔腳、
內外埔以及大甲地區,而後外埔的高崁地區,才逐漸有所開發。


以現在的行政區劃來說, <內埔>指的是<后里> , 相對於內埔, 靠近平地的區域則稱之為<外埔> ….

中山村昔日有月眉糖廠的鐵路小火車通行,今日則有有甲后路(132省道)西往大甲鎮、東通后里鄉,
往南另有後寮路、水美路、重光路、中山路(中27縣道)等多條道路,交通可謂方便。
現今鄉公所、圖書館、外埔國中、外埔國小,以及老人文康中心等生活中心均位於此區內。

汽車繞行周邊巷道, 大多已改建為現代樓房, 傳統民居已不多見…..

在重光路的盡頭, 外埔國中不遠處, 發現有一處傳統聚落, 看圖顯示此處即所謂的<磁窯莊> 所在

傳統民居名曰<植槐堂>, 可知為王姓人家

繞行小橋,經過公墓區域, 銜接上水美路, 左行往內水尾地區

臨近高速公路旁路邊, 瞥見一處民宅於田野之間, 轉彎進入小路直達門埕



相傳早期此地無人居住,整片土地皆為磁窯庄村民的作物,
因無人看守,以致於成熟時常被盜採,
庄人損失不貲,為了防止作物被盜採,就在此地搭建草寮並派人巡守,又因此地在磁窯庄的後面,
故稱之「後寮」。

傳統三合院,額名為<德星衍派>,應為陳姓人家宅邸….. 四周仍多為田野

續行水美路, 看見內水尾的指標, 不遠處右側路邊出現之門樓宅院

此即為導覽資料上的<水美李宅— 隴西堂 >

地名由來是因地當從馬鳴埔經大甲東的后里圳第三排水溝,及自六分經磁窯西流的后里圳第二排水溝,
二水末端會合處附近,故稱為「水尾」,又與大甲鎮義和里之「外水尾」對稱,故而名為「內水尾」。



水美李宅<隴西堂> 位於水美路30號, 庭埕外有有門樓, 門樓稱不上華麗….

根據資料李家祖籍福建晉江縣, 祖先是從苗栗苑裡遷來,明治三十六年(1903)李登賜起建,
前後約二十年才完成。<李登賜>的二子<李註有>,日治時期曾擔任地方保正一職。
其三子在板槁林本源家當管事,後來經營糖廓致富,在新式的月眉糖廠建成後才放棄糖廓。


建築格式為四合院式,三進六護,俗語說「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
每一進的正廳,均裝飾美麗的字畫、門聯、門樓並設有銃樓,以被防禦之用。
第一進門額標示為<隴西衍派>, 兩側設有泥塑門聯….

搭配門堵的彩色瓷磚, 應是昭和初期的建築風格

第二進門面仍有些看頭, 唯因仍有私人居住,未獲得同意不敢冒然進入打擾…..

四合院外後側遍植刺竹,以為防禦, 其後尚有兩棟同為<隴西堂>的三合院

(山腳巷內也有一處隴西堂)

顯示內水尾庄也是一個以李姓為主的單姓聚落

而水美李宅正位於聚落的主要出入動線上

聚落正依著李宅往後次第發展……

(續) 第一進門額標示為>, 兩側設有泥塑門聯….搭配門堵的彩色瓷磚, 應是昭和初期的建築風格第二進門面仍有些看頭, 唯因仍有私人居住,未獲得同意不敢冒然進入打擾…..四合院外後側遍植刺竹,以為防禦, 其後尚有兩棟同為<>的三合院(山腳巷內也有一處)顯示內水尾庄也是一個以李姓為主的單姓聚落而水美李宅正位於聚落的主要出入動線上聚落正依著李宅往後次第發展……(續) 

0

2 留言

  1. a01240811 2013 年 9 月 12 日 於 上午 3:33

    這是我外公老家呢^^
    只是區公所資料有誤

  2. a01240811 2013 年 9 月 12 日 於 上午 3:33

    這是我外公老家呢^^
    只是區公所資料有誤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