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 margin:0cm=””>在清代時期 <北門大街>為竹塹城 (淡水廳城) 向北出城的道路,也是竹塹通往台灣北部之官道的一部分,
也是城內通往<舊港>的交通要道。北門大街的繁榮始於清代,
因為郊商林立,成為北台灣兩岸貿易
貨物集散地,大陸的貨物由舊港(今竹北新港附近)上岸,運到北門街長和宮,再由此轉運到其他地方。



舊港原稱「竹塹港」,雍正九年(1731)開港,是臺灣與福建貿易的重要港口,主要對岸港口為泉州,
19世紀中期以後,竹塹的主要行郊多設於城內的北門街。
航運貿易除臺灣本島、大陸漳泉福三州的港口外,也曾向北到達大陸天津、日本、朝鮮等地,向南
航進呂宋、暹羅等國際港埠,這樣的海上貿易盛況一直持續至日治時期的大正年間。


日治時期,「拓殖軌道會社」也曾於此地經營輕便鐵道舊港線」….
當時在【北門街】內設有起始站,各地的貨物從「竹塹港」上岸後,經由這條輕便車道到達「長和宮
再由此轉運至城內的其它地方,也使得現今「北門街」到「都城隍廟」一帶的商業區,得以在日治時期
之後持續維持原有的繁華景象。



北門大街連接新竹最早開發的東門聚落和北門聚落,並與西門大街相鄰。
日治後期,雖然商業重心移至東門區,但北門大街仍是本地商人活動的重要空間。

當時北門大街可謂是富商巨賈雲集,各式商行如繡莊、藥材舖、布莊及手工業等種類數量眾多。
清未及日治初期的兩場大火, 把原有傳統建築付諸一炬,但也卻因為這兩場大火,讓北門大街
展現出更多元的建築風格及樣貌。

目前北門大街最大的特色即是「市街建築」,它們展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有閩南式、日治
時期磚造樓房、仿巴洛克及現代主義建築、戰後各類新式建築,表現百餘年來發展的變遷。

其中前段重要的店舖包含有<老振興佛具行> <新復珍餅舖> <曾義發商行>….

中段則有<周益記> <葉宜記> 及<謙成商行>, 以及隱身在大樓1F內的<內翰第>

<周益記> 是北門大街內最為華麗及氣派的街屋,正面採用仿巴洛克式建築,倚路為五間寬建物
大正十五年(1926)落成,時在北門大街最盛時期所建,書法家<李逸樵>題額,顯現雄偉屋貌。

主人周敏益(1906-1951)樹林頭庄人,生長於新興町, 年青時東渡留學,東京名教中學畢業
後再深造,於昭和五年(1930)日本大學法科畢業。經營房地產業,曾活躍政商界方面…

<內翰第>所在位置為昔日新竹湳雅吳家舉人<吳士敬>在北門街上的居所.

內有舊建築之屋棟梁拱及<文魁>匾一幅….

文魁  兵部尚書都察院等處地方福建巡撫  英桂為

同治庚午科中式第四十八名舉人  吳士敬 立

北門街與北大路交叉口昔日為北門(拱辰門)舊址.有標示牌說明

北門外<長和宮>前有<杏春德記藥局> 及 < 鴻安堂藥局>

過了北門鄭家的進士第,吉利第及鄭氏家廟後, 在水田福地旁, 尚有兩棟日治街屋建築

外牆及山牆上塑有<劍記> <回春醫院> 等字號, 是鄭家所屬產物….


在北門大街上,有著清代以及日治時期所留下的百年店舖,每一塊磚頭都有她的歷史意義。
不同年代的建築,交織成美麗的街道…..


走訪北門街時,可以看見歷史絢爛的光芒。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