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五十一年底(1786),林爽文抗清事件發生,<笨港>北街紳民見林賊非節制之師,遂結壘自固。
後賊設伏陷壘,北街義勇遇害者百零八人。既而逆軍縱兵劫掠,北港幾成片土。
九月,清軍大舉入援,經署同知<黃嘉訓>督率鄉勇堵禦,賊眾退散,笨港於焉收復。

 

 


林爽文事件平定後,北街居民為便於貿易,遂往南遷移至乾隆十五年笨港溪河道南移所產生之
新生地建立街肆,並建<義民廟>以合祀死事烈士。

嘉慶二年(1797),笨港街遭遇颶颱,災情慘重,溪水嚴重泛濫,積水三日始退。
水退後溪流南移數十公尺。沖毀之廟宇、民宅頗多,笨南街肆幾乎全毀….

因笨港南部份街肆已遭沖毀,原從事糖、米生產者逐漸遷往東方約五公里之麻園寮暫居,
至嘉慶九年新建街肆,稱「新南港街」。
是年(1804)新南港第一座廟宇<大興宮>在泉州同安籍民領導下創建,崇奉保生大帝。
嘉慶二十三年(1818)新南港街民新建媽祖廟, 即今之< 奉天宮>。




當時有住持景瑞發起建廟,經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捐俸及十八庄人士共同捐貲重建。


奉天宮,坐北朝南略偏西,位於新港鄉大興村新民路與中山路交口上,正對著中山路。
是一座三開間四進帶左右護龍及鐘鼓樓的建築。
三開間的前殿,正面以石雕為主,目前之架構多為嘉義大地震後於大正初期數年間所修建。

該次重修緣於明治39年(1906)嘉義發生地震,奉天宮受損,地方士紳<林維朝>發起重建,
當時聘請新莊<吳海桐>匠師主持,自明治四十年(1907)興工,大正六年(1917)完工。


前後檐各有精雕石柱一對,前檐為八仙蟠龍柱,後檐則為為花鳥柱。
中門彩繪升降龍門神,左右山牆均用石堵,次間後檐安蟠龍壁柱,是較為罕見之格局。

帶有八柱拜亭的主祀聖母媽祖,與前間以院牆區隔、八卦月門連通;
正殿額枋上懸有王得祿在嘉慶二十年(1815)所獻的「聖慈母德」匾。

重要匾聯計有:

 嘉慶丙子仲春穀旦  恩流海嶠    護臺灣鹿港同知 笨港縣丞臣  龐周敬立

嘉慶乙亥年陽月吉旦  聖慈母德   

欽命提督福建全省水師等處地方軍務統轄臺澎水陸官兵

二等子爵世襲軍功加五級尋常加一級      王得祿

咸豐七年六月吉旦  福庇雁行   

昔松溪先兄即真於斯 卿現蒙憲署理 斯篆仰叨佑綏我雁行

不僅造萬民己也    署苯港縣丞  白鸞卿題



後殿主祀觀世音菩薩,旁祀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左奉福德正神、右祀註生娘娘和八位婆娘;
而在左右翼殿配祀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後龍廳則
祀奉城隍爺和功德主的長生祿位…..

聖慈皎皎煥湄洲風清月白  母德洋洋彌海甸浪靜波怡
  甲寅年重修      王得祿

 聖蹟溯湄洲躡電飛昇八百載神靈遐布

慈雲芘台島安瀾永慶億萬家頂祝馨香

歲次乙卯冬十月 前廣東按察使  陳望曾撰書


目前奉天宮內存有豐富的文物,具體的記錄著笨港到新港的歷史,

乾隆甲辰年夏月吉置 (石爐)

道光甲辰年吉旦  新南港 奉天宮 (香爐)

奉天宮也在不同的時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磚一瓦都是先民的心血結晶,雕龍畫棟的建築
凝聚多少當代大師的心血,可說是集新港的歷史、文化、藝術、信仰為一體的廟宇,

因此由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蹟

距奉天宮不遠處的<大興宮>,廟身雖小,卻也擁有三級古蹟之頭銜

大興宮位於新港大興村中正路,大殿面寬進身均為單開間,前設拜亭,形制簡潔。
乾隆三十二年(1767)鳩資興建宮廟,稱為<笨港慈濟宮>,不過當地民眾多稱之為「保生
大帝廟」或「大道公廟」


嘉慶甲子年桐月
 
王得祿敬叩謝 (供桌)

光緒丁亥年孟夏  恩周道濟   署笨港分縣事  江右 楊錫霖敬獻立

咸豐捌年臘月吉置   帝德化生

光緒乙酉年孟春月   保我赤子    代理嘉義縣知縣  李時英敬酬

嘉慶年間笨港溪氾濫,洪水衝毀,遷建麻園寮。
嘉慶九年(1804)落成,王得祿將軍以「香火大興」之意取名為「大興宮」,
並贈書卷案桌壹張,以表虔誠。 (目前此一供桌仍在廟中)

道光及咸豐年間兩度整修。明治三十二年及三十九年兩次地震廟催圮,次年經地方士紳
林維朝發起,鳩資大修始成今貌。

後殿廳舍,光緒十一年笨港丞署移此視事,於光緒十三年以此廟為縣丞署….

大興宮重修喜捐緣金名碑 ()

   咸豐捌年歲次戊午年拾弍月   

    董事  林騰霄  楊大成  林文瀾  黃媽養等仝立


廟內有匾數方,廟左前立有碑記…

大興宮左側不遠處,有古宅一棟,高牆阻隔,無法全覽.

此處為地方士紳<林維朝>故居, 


按: 林維朝 (1868~1934) 字德卿 , 號翰堂 ,嘉義新港人,祖籍漳州龍溪。光緒丁亥秀才
曾祖父遷新港,任壯丁練團局長,剿定戴萬生匪亂有功,賞五品軍功….

可是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曾祖父….

<新埔車站>附近,有六o年代台灣知名的旅遊景點<秋茂園>,早年搭乘火車來此的遊客,不知凡幾。
近年來,因為國內旅遊環境改變,公路交通日益便利,搭火車到新埔,再走路到秋茂園的遊客已不多見。
新埔車站逐漸失去其營運條件, 只能以歷史建築的角色, 持續在海濱獨向著黃昏…..


車站建築架構為一單體型態之一層樓車站建築,站前有階梯上下。

外觀立面為和洋風木構造建築形式。切妻(懸山)式雙坡水屋頂、下方突出屋簷…..


建築無繁複之裝飾語彙,其建築立面簡潔,僅作線狀之垂直水平分割。
建築材料方面 ,屋頂現為水泥瓦,建築立面材料為竹篾編織、石灰粉刷牆面,地板表面為水泥粉刷,
屋架、樑柱支撐材為福州杉。


車站的簷下枝柱、裝飾,入口、開窗位置、窗門,室內格局也幾乎是標準站房的配置。

山牆上的雨淋板,以及巴洛克風格的牛眼窗,都是西方建築工藝下的時代產物。

新埔站建於大正11年,建築形式和舊山線的勝興站屬同一時期,均為洋風式半木構造建築
,配上透氣又能增加室內採光的「歐山式屋頂」,展現出濃濃的古意。


大正十一年(1922)1011日完工, 名為「新埔驛」。

民國七十五年61日起由三等站降為甲種簡易站,並指定由白沙屯站管理


新埔車站是海線最靠近海濱的車站,從站內往外望去,陽光灑落在海面上,閃爍著粼粼的波光。

落日時分,這裡是絕佳的觀賞處。
一旁的小漁村,散發著靜謐安逸的氣息,增添新埔地區迷人的丰采。



從秋茂園正門經過鐵軌後右轉,沿著小道前行,尋到了車站,

霞光已逐漸掩面而來, 送別這一輪的落日,


在海濱的站房前….. 

我只是個過客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