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 早期是西拉雅平埔族番社<蔴豆社>居住之地。
<麻豆>地名由來,舊稱<蔴荳>, 是由平埔語語音譯而來,意即是眼睛或樞紐的意思。
正因所處於交通樞紐之重要位置,自古即為要衝之地…..大正九年(1920) 市區改正後 正名為<麻豆>。
日治時期,曾在此設立「曾文郡役所」,將其劃為下營、六甲、蔴荳、官田、大內
等地區的行政治理中心。
在乾隆末年<蔴荳庄上帝廟>(今北極殿)與<蔴荳庄媽祖廟> (今護濟宮) 兩座廟宇附近聚集為街市
前者稱為<穀里街>後者稱為<穀興街>
道光十七年(1837) 街名改稱<頂街>以及<下街> 也就是現今的民族路以及三民路。
麻豆早期為平埔族的聚落,能發展出熱鬧的街市,全都歸功於古曾文溪「水崛頭」與
「後牛稠」兩個河港,
位於水堀頭的<麻豆舊港>,三百年前為<倒風內海>的港口,明清時期貿易
昌榮繁華一時,滄海桑田地理變遷,如今以成歷史留下遺跡舊址供人緬懷過往。
隨著曾文溪河道的淤塞,街市遂逐漸沒落了起來。
現在的<麻豆老街> (即今中山路)是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開始發展, 至昭和年間,由頂街
的興中路至下街的中山路,全長有一公里多,而其他路段有都有些老街屋夾雜其中…..
建築期間以大正九年至昭和十年,樣式融合了大正時期的巴洛克建築與昭和時期的現代樣式建築,
整體觀察以昭和時期現代樣式建築居多
值得一提的是,當地的許多建築,仍然可以看到屋面頂端飾有草圖動物的造型,
柱頭的裝飾圖案,圓弧形美麗線條以及山牆面尖頂精彩的造型雕刻的建築構建存在,
相當的難能可貴,來到這裡,彷彿是走入了時光隧道般,走在人來人往的市街中,
似乎還能感受到麻豆當年的繁華,相當的令人著迷…..
其中最精彩之路段,主要集中在三民路與中正路之間的<中山路>一帶
街道兩旁的巴洛克式建築,建築雕作細緻,正面常以各式精美圖案裝飾,
尤以中山路上的<電姬戲院>、<三商百貨>,以及興中路的<統一超商>等建築最具代表性,
顯示出當時麻豆地區的富裕繁榮,以及保留至今交融的人文景致。
<電姬戲院>建於昭和十二年(1937),為一棟結合巴洛克式風格與現代主義的鋼筋水泥建築,
佔地120坪的電姬戲院,原名電姬館提供電影放映,同時也安排戲劇節目演出,為當時
麻豆人精神娛樂的最佳去處。
電姬館之興建,雖屬於歐洲建築風格,應類歸為折衷式建築,一方面採用歐化的巴洛克藝術
裝飾建築風格,一方面融入日式的圖騰與裝飾,總共280多坪,900多平方公尺,採用洗石子材質
,鋼骨結構,室內二樓設有罕見的警察監視座席,舞台下方還放置甕缸,當作共鳴箱之用。
整體而言,建築材料優質,結構穩固紮實,是當時麻豆最大的建築物。
<電姬館>也是目前台南縣境內僅存的日治時期戲院建築……
電姬館,外牆兩側,各有七個獅子、以及福神與迴旋花紋的浮雕,搭配幾何鏤空雕花窗,
點綴與眾不同的草綠色調牆面。
逃過第二次大戰戰火摧殘,歷劫民國53年(1964)白河地震的強烈震撼,也無視數十年風風雨雨,
依然在麻豆老街上毅然驕傲矗立….
雖然高齡,凋零的牆面塗敷在抖擻的建築體,掩飾不住昭何現代主義的建築風采,立面的形式
簡單線條,搭配長型的窗格,其整體有穩重之感,是一種相當耐看的建築體
有鑒於<電姬戲院>是重要的文化資產,縣府及鎮公所將朝設置電影文化館的方向努力
走一趟麻豆老街想像當時熱鬧的市街情景,
細細品味巴洛克式建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