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廿一年(1895)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日治以後,設<瑞芳庄>隸屬<基隆郡>管轄。

<瑞芳庄>之興起 與金、煤礦之開採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相關就業人口幾佔全庄一半 . 臺灣光復,
政府指派<李建興>為代理街長,後改<臺北縣瑞芳鎮>,復因礦業沒落,人口外流,己不復當年榮景。



根據臺灣兵備道<姚瑩>所撰之<臺北道里記>有記載:
<蓋艋舺以上,至噶瑪蘭,頭圍,凡三日程皆山徑,固無館舍耳….暖暖,迎日東行二里許,
稍平廣可三百餘畝,居民四五家散處…三里至碇內渡溪北岸(四腳亭),更東行二里至楓仔瀨,
復過溪南岸仍東行三里,至鯽魚坑,過渡沿山,二里伽石路甚險窄(龍潭堵)..二里至三貂嶺下
(柑仔瀨)…四里茶仔潭(柴寮>,過渡水深無底,有小店為往來食所,三里則三貂嶺矣…>

所敘述的路線即為<淡蘭古道> 中從暖暖至三貂嶺之此一段路徑,當時所走的路線即今老街
<瑞芳老街>範圍包括後站的<瑞芳街>以及<逢甲路> 所形成的街廓區域

瑞芳地名起源於早期的柑子瀨(柑坪),傳說當地唯一的雜貨店以<瑞芳>為號,居民凡是購買
日常用品,都說是去<瑞芳>,由文獻最早紀錄是明治二十九年(1896)時<臺灣臺北縣報>登載的
地名是基隆堡瑞芳店,明治三十年設基隆辦務署瑞芳店支署,都是沿用<瑞芳店>之名。
明治三十四年設基隆廳瑞芳支廳(位於基隆堡柑子瀨庄土名瑞芳街)是以<瑞芳>稱地的開端

光緒十四年(1888)劉銘傳創辦郵政總局,以<龍潭堵>為中站,舊街所在即是龍潭堵最早聚落
一間老建築物(那棟?)曾是基隆至瑞芳輕便軌道臺車站之所在,因具旅客、貨物運輸機能,
乃逐漸形成商業街道。大正八年(1919)宜蘭縣鐵路八堵至瑞芳段通車,瑞芳才正式設火車站。

由瑞芳火車站後站出來,正對的岳王路兩側即有舊時街屋數棟(多已殘破)

左有小路即<瑞芳街>,這邊有<瑞芳旅社>及日式木造建築數間,亦多已破舊

有階梯通往山丘頂,上是<瑞芳高工>校區,
此一階梯似是通往<瑞芳神社> 之參道? (神社昭和十二年建,已無存,狛犬在今瑞巖宮前)

退回,往北走,左有芋圓創始店,至逢甲路右轉,主要的老街幹道
左側有一間日式街屋<廖建芳>,立面可觀…

接著經過位於階梯上紅磚造的<林牙科診所> (已廢棄,前身為警察官吏派出所)

快到街尾的右側,有豪華聯棟街屋一間,匾額塑有<義方商行>字樣

此建物由瑞芳礦業鉅子<李建興>建於昭和五年(1930),為當時居所,以及後來<瑞三煤礦>的企業總部
外牆以洗石子為主,迴廊下仍可見椽木樓板樣式,及黑色門楹聯上的家風表態

義建仁經俱有方   義信長昭同人大有  方圓悉仝奕世咸享



關於<李建興>,簡單資料如下:

李建興(1891-1982) 生於基隆郡平溪庄,少時十年間,習修漢文,設帳授,及事農耕,
大正五年(1916)轉業炭礦,由一工頭起家,
辯才,善收攬人心,事業的才能卓拔,
乃弟李建炎,李建川,
李建和輔之,漸次固其地位,乃於基隆郡瑞芳街龍潭堵百六十五番地設
<義方商行>本店,昭和九年(1934)起
,承包基隆炭礦株式會社所有址在猴硐之<瑞芳三坑>
之採
運事業,遂組織<瑞三礦業公司> (通稱瑞三炭礦),據有數十萬財,更擔任瑞芳街協議會員,
瑞芳組合長等公職,為該地方有
力者,人皆敬戴.光復後被指派瑞芳鎮首任鎮長

<義方商行>之命名取自於三字經中<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李建興身為長子,共有昆仲五人,大茲以此自勉

由此屋旁小巷穿至後巷,有輕便車軌道,此乃原由瑞芳通往九份輕便車之舊路線
輕便鐵道已於光復後拆除,現鑲鋪鐵軌,以喚起社區住戶對於昔日風華的回憶….



小巷出口將回到逢甲路,來一趟完整的老街巡禮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