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萬華老松國小南側之<剝皮寮老街>,最近已整修完成,重新活化,,
這條老街,同時橫跨了清代,日據及光復後三個時代的洗禮,造就了多元共生
的文化特質,也形成特殊的街區景觀,,,,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老松國小南側,被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的街廓裡,
從歷史翻騰中一路走來,是臺北市內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

清代中期,此處稱為<福地菁街>街尾即是清代艋舺營的營盤所在,不僅有戰略地位,
貨物由臺北城進出艋舺地區,無疑會造就這一條重要的聯絡通道,

從明治二十八年(1895),日治初期所繪的<臺北及大稻埕,艋唊略圖>
臺北城牆尚未拆除,市區內維持清末時,城內,艋舺及大稻埕三市街格局,,,
城內與艋舺間,多無人煙,,,聯絡通道有二,一由西門出,走新起街(漢中街,長沙街)
另一條由小南門出(林維源捐置),便是走這條老街,銜接上<剝皮寮街>(今廣州路)
可一路通達<龍山寺>

今日街區中主要巷道,即為當時之古老街道,
兩側多為清代街屋型式,與外圍日治時興建之日式街屋迥別,
儘管如此亦可略為比較,,,,,

園區入口右邊,設有<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由入口廣場進入,一整排櫛次鱗比的
古老街屋相連,均以規劃為藝術展場,,,,為求原味,並維持數間老店之店招,





靠近出口端,則規劃為演藝廳,,,,,舊屋空間多有貫連,穿梭其間,彷彿時光停佇

靠近老松國小側.規劃為戶外庭園,大樹下,頗能鬧中取靜,,,,,

外圍的街屋立面應是大正九年(1920) 市區改正後所興建,,亦多有可觀處



走道騎樓下,那種古老的市街氛圍,一股腦的湧上來,,,

日治時期,剝皮寮街區部份被劃入學校預定地.因而得以保留下來,,
老松國小,創建於日治時代初期,也算是所百年小學,,,,,,,

1896年於學海書院內設<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
1907年遷至現址,改名<艋舺公學校>,,,1922年改為<老松公學校>
光復後改<老松國民學校>,,至1968年,改名<老松國民小學>迄今


真的是所謂百年樹人,,,,,,,,,
在沉寂了百年之後,剝皮寮老街也浴火再生,重回歷史

也成為電影<艋舺>主要拍攝場景之一

0

一則留言

  1. blackbearwin 2009 年 10 月 23 日 於 下午 4:40

    你好..
    黑熊來訪+簽喔..^^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