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名稱的由來,乃是取「大武壟頭社」和「內庄」的個別第一個字合稱。「大武壟頭社」即今以「平埔夜祭」聞名全省的「頭社」,而「內庄」則為漢人入墾大內的主要據點,即今行政中心所在。由「大內」之名,不難看出,族群在此混居的事實,交織出大內獨特的區域特色。 「石仔瀨」和「內庄」是楊姓漢人開拓的聚落。「二重溪」則主要為葉姓漢人和平埔族混居之地,西境的「口庄」和「內湖」以漢人葉姓為主;而東境的「大匏崙」、「 […]
名流故居(二七) 大內 楊雲祥故居
楊雲祥(1888-1966),為「楊長利」派下的第七代裔孫,曾任大內首任庄長,以及信用組合組合長。台灣光復後,以高齡當選台南縣第一屆民選縣議員(1951-1953),並擔任大內鄉農會理事主席。 其故居隱身於大內內庄的婉蜒巷弄之內,庭草蔓生, 大門深掩… 穿梭在內庄的巷弄,心想名流故居應位於顯要之處, 卻納悶因何未能輕易尋獲? 只好就近詢問當地街坊婦人,告知於巷底左轉高牆內可尋得, 遂前 […]
名流故居(二六) 溪口 張進國故居
嘉義縣< 溪口鄉> 東接大林鎮以三疊溪為界,北以華興溪與雲林縣大埤鄉為畔。該兩溪於溪口所在地約一公里處交叉合流直奔北港溪形成雙溪咽口, 遠在二百多年前,先民由福建、廣東兩省遷移來台定居於此,鑒於當時環境而取名為「雙溪口」。 日治時稱為「雙溪口區」,至大正九年地方制度更改廢區置庄,並將「雙溪口區」改為「溪口庄」民國三十四年光復之後將「溪口庄」改名為「溪口鄉」。 報導中指出所謂的老街即今之 […]
檻外雲山 — 溪口 曾家古厝
一如其他的福佬客屬聚落(如彰化永靖, 社頭),在溪口溪西村的<溪口老街> (今中正路)上, 可見到數量不少的宗祠。 短短不到二公里內,分別有饒平藉的邱氏(永思堂)、曾氏、張氏「頂公」(張名旺宗祠)、以及張氏「下公」(張名卿宗祠)等祠堂建築…. ( 張旭成 即為張名旺公派下裔孫 ) <張名旺宗祠> 新近完成整建, 但是隔著鐵門, 無法就近觀看。張名旺宗祠旁的巷內存 […]
舊街風情(四八) 嘉義 溪口老街
從網路上看到<溪口老街> 的報導,心想處如此不為人知的老街, 想必有著更多純樸的風貌….溪口舊稱為< 雙溪口> ,顧名思義,由於兩條溪流於合流於此。日治初期稱為「雙溪口區」,大正九年廢區置庄,將「雙溪口區」改為「溪口庄」,民國三十四年光復後改名為「溪口鄉」。 根據研究者指出,雲嘉南地區原有不少客家移民,到了今日生活語言已然同化,被稱為福佬客 (福佬化的客家人), […]
名流故居(二六) 大林 甘蔗崙 陳宅
「望遠樓」與合院宅邸為大林鎮甘蔗崙望族 <陳瑞祥> 所構築,初建於大正十年前後(1921-1922),其格局為先建三合院後再建前面的洋樓,以「登高望遠」之幽遠寓意命名為「望遠樓」,當時洋樓是<陳瑞祥> 招待日本商社與地方仕紳飲酒作樂的酒樓。 < 陳瑞祥> 以經營碾米廠起家,因投資買賣製糖會社株票(股票)發跡,其後成為地方富豪。 「望遠樓」與其後的三合院為一棟中西 […]
水上 柳子林 苦竹寺
相傳明末鄭氏來台,一沙彌<爾祥> 隨渡,為保渡海順利平安,奉請善才、蓮女神像各一同行。來台後在此築一草蘆奉祀。其間歷經盜匪動亂,庄民祈求神佛保佑,幸未遭禍,得以安居樂業。庄民有感於神佛顯赫,遂將一尊來自於普陀山之觀世音菩薩與之共祀。即今之<苦竹寺>…. 寺名源由,現已無可考,相傳有二說。第一種說法是:佛祖顯化於寺前三尺外圍柳樹幹提詞:< 柳樹茂盛一片林 […]
舊街風情(四七) 西螺 (市後)老街
西螺市街型態最初約成型於乾隆年間,由東向西呈線形發展,主要由東市場、市後街與暗街所構成。街區繁榮的主因在於此地為交通運輸樞紐,清代的船舶運輸,南北雜貨都於渡船頭(今大園里土地公廟附近)流通,與大陸福建廈門的通商交易,則是從西螺以小船駁載到鹿港再行轉運。 暗街,舊稱「西螺第一街」,總長650公尺,位於座北朝南延平街屋之後。早期延平街屋原是面對暗街,市區改正時才順勢轉向,朝向延平路,而原本的西螺第一街 […]
西螺 埤頭 張崇岳古厝
西螺埤頭有一位人稱「崇岳仙」的仕紳,除了是台灣農業肥料引入者,同時也是西螺的傳奇人物。<張崇岳> 約出生於光緒十二年(1887)。家中原本務農,日治時期由於好學,擁有不錯的日文造詣。其後曾擔任過公學校訓導主任、信用組合長與理事、西螺街協議會員、以及西螺街長等職… 埤頭里舊地名稱為「埤頭埧」,在清代時分為「頂埤頭」及「下埤頭」兩區域。清代入墾本地者開闢農田灌溉水源,在引西圳之 […]
書翰千秋(十六) 黃道周的人品書風
黃道周(1585—1646),字幼平(或幼玄),號石齋,明福建漳浦縣東山島人(今東山縣),是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儒學大師、同時也是書法大家。他一生勤於筆耕,著述宏富,以文章風節名高天下,其著作是中華民族文化史上一份珍貴的遺產。 明天啟年間,黃道周高中進士,崇禎時期的右中允,南明弘光時期的禮部尚書,隆武小朝廷的兵部、禮部尚書,為了挽救明朝政權,寧死不屈,最後于清順治三年(1646),在南京被清軍所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