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境內主要河川有鳳山溪與霄裡溪,鳳山溪全長四十五公里,為新竹縣第二大河,支流霄裡溪發源於上游店子湖附近,經三洽水、下伯公、大茅埔、照門、四座屋等村落,流域屬山丘地帶。霄裡溪沿線景色優美,鄉道搭配河岸,呈現新埔鎮典型的農村風貌,人稱「霄裡坑」。 照門地區位在新埔的東北隅,隔著霄裡溪和大茅埔遙遙相對,日治時期隸屬新竹廳竹北二堡照門庄,<照門>實際上則為<照鏡>和<石門& […]
新埔 四座屋地區傳統民居
新埔照門地區有著微微起伏的丘陵,居民多是務農維生的客家人,鄉間風氣儉樸、人情濃厚,為一典型客家庄。早期先民依丘陵凹陷處的集水區群聚而居,形成「湖窩」,為當地特殊聚落景觀。由街上沿著楊新路(鄉道115)一路往北,至大茅埔橋,在行政區域上屬四座里, 昔日稱之為<四座屋庄> 四座屋又稱「廣和莊」,是指昔日由四家人開墾故名之。<四座屋>的說法有點類似於<九塊厝>< […]
新埔 大茅埔至德堂 (吳濁流故居)
吳濁流(1900-1976),本名吳建田,生於新竹縣新埔鎮,台灣著名詩人、教師、記者、小說家。以《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等長篇批判小說聞名。曾旅居苗栗及南京,後移居北市。臺北師範畢業,栗社詩人,為台灣二次大戰後重要的文學作家….. 吳濁流生長於日治時期,從小接受日本教育,雖然如此,其著作屢屢充滿著中國民族意識。 大正九年(1920)畢業於臺北師範學校,後因發表文章,被 […]
孝友傳家— 新埔 潘氏古宅
新埔潘宅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由<潘庶賢> 所創建,清咸豐十一年(1861)由潘庶賢長子<潘榮光> 之子<潘清漢>及<潘澄漢> 昆仲二人再修建。新埔潘家以糕餅、製油、雜貨起家發跡,店號為「金和號」,為新埔三大豪族之一。 潘氏古厝的創建者是<潘庶賢>,潘庶賢為廣東省嘉應州梅縣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來臺,先是居住於中壢南勢里 […]
名流故居(二八) 新埔 潘錦河故居
一棟兩層樓的日式洋房矗立在新埔小鎮的主要街道上, 斜對面就是有名的陳氏宗祠…..外表古意又顯氣派的樓房, 建於昭和十年(1935), 原為新埔鎮前鎮長<潘錦河> 先生的故居 現在這棟洋房的內部 已經改裝為人文餐館—< 桂花園 > ,提供一個休憩及用餐的空間 按<新埔鎮志> 記載:新埔潘家以糕餅、製油、雜貨起家發跡,店號為「金和號」,為新埔 […]
竹東 蕭如松藝術園區
位於竹東鎮康樂街68巷,大同國小正門對面衖堂裡,遍植蒼松,優雅有致的「蕭如松藝術園區」,園區是以蕭如松老師的故居為中心,涵蓋週遭四幢日式建築,目前由文化局委由竹東著名的藝術中心<名冠藝術館> 管理,作為藝文交流及餐飲空間,以期成就推動台灣生活美學為重鎮的地方文化館…. 園區內以數棟日式建築形成一個具有東洋風味的藝術場域, 其中A棟為蕭老師故居「故松居」,為文物展示館;B棟「 […]
竹東 員崠子 甘氏渤海堂
甘氏「渤海堂」位於竹東鎮員崠里東峰路,興建的年代從可查詢的文史資料顯示,均記載日治時期大正五年(1916)完工,但從室內裝修部分彩繪大師 < 邱鎮邦> 落款的時間卻是大正十二年(1923),是由昔日為員崠地區的首富<甘照錦> 所興建,2001年曾獲新竹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行政改制,「竹東」(原名樹屺林) 因位於新竹廳之東而命名「竹東郡」。戰後, […]
關西 牛欄河 東安古橋
位於新竹縣關西鎮的<東安古橋>, 又稱為<彩鳳橋>,興建於日治時期的昭和二年(1927),古橋的特色就是建材取自當地著名的方解石,因此每一塊都有相異的色澤紋理,是關西地區最具有歷史文化與典雅外觀的罕見五拱橋。古橋下的牛欄河經過整治後,成為風景優美的親水公園….. 關西舊地名「鹹菜硼」在嘉慶道光年間就已被人習慣稱呼。何以稱為「鹹菜硼」?後人考據地名由來,有幾種說法 […]
新埔 五分埔地區傳統民居(下)
依據<新埔文獻採訪錄,開拓沿革及政區之變遷> 中記載: 新埔至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有廣東陸豐人二十戶六十人開拓枋寮建莊,嗣後至乾隆四十九年漢人始漸伸展。19世紀初期的清嘉慶年間,新埔街庄已經成為米、蔗糖、茶葉和樟腦等重要農產品的集散地, 從大陸陸豐所引進的椪柑亦從此時開始種植。19世紀中葉,新埔的商業發展到達頂峰,著名的新埔六大商號-天順號、義利號、錦勝號、興隆號、金和號、黃元 […]